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饸饹飘香
  孙绳照

  我在铜川印台工作四十余年,吃过农家自己压的饸饹,也吃过饭馆的饸饹。就面粉而言,有荞面、玉米面、小麦面之分,一般在杂粮中掺一定量的麦面;就制作而言,有现压、蒸套之别;就味道而言,有酸汤、咸汤之异。各有特点,口感不同。压好晾干上笼蒸熟,再浇汤浇哨子的吃法,也是铜川饸饹的典型代表。
  请教民间高手,要做好饸饹有几点要注意。一是和面,现在以小麦面为主,自然省事多了,以前以玉米面为主,而玉米面黏性差,不易成形。二是压制,饸饹床子最早都是木制的,后来有了钢铁制的小床子、大机子。以前都是人工压,现在有了电动压床,其中的诀窍就是压力要大,这样压出的饸饹才筋道。三是蒸煮,现压饸饹直接下锅煮熟就可以吃,干饸饹却要上笼蒸熟才能食用。压饸饹相对比较麻烦,以前人们都忙,过事时更是需求量大忙不过来,于是就在闲暇时把饸饹压好晾干,置于通风处保存。
  也许是吸收了岁月的精华,放置一段时间的饸饹韧性更大,吃到嘴里光滑顺溜,咀嚼起来更有味道。蒸干饸饹时要在水里先过一下再上笼,蒸十几分钟后用水淘一下再蒸,过水两次,吃起来更加适口。不管是咸汤饸饹还是酸汤饸饹,尽管配料简单,但都选料讲究,绝不以次充好,这才突出了独特的味道。吃完饸饹喝些汤,微微出汗,满口留香,肚子舒服,浑身是劲。
  饸饹最早叫“河漏”,因面糊透过多孔牛角拉成线,犹如河水漏入锅中而得名,后取谐音作“饸饹”。元代诗人许有壬诗句“银丝出漏长”写的正是做饸饹的情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或做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说的正是荞面饸饹。饸饹不仅在渭北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也是甘晋冀等地的传统面食,因而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铜川把“饸饹”这种传统食品,做成一种新兴产业,用来带动其他饮食文化发展,打造铜川推向全国的饮食品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