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农论语
打开“幸福门”,让农村老人更幸福
  ■ 黄敏
  近日,笔者在基层走访发现,一些农村幸福院常年紧闭大门,偶尔开门也是为应付上级检查。有的检查一结束,立刻就关门;有的门虽天天开,但却无人问津;有的堆满杂物、落满灰尘,处于荒废状态……凡此种种,无不表明一些农村幸福院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更不能成为农村老人享老的“幸福家园”。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养老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多、老人居住分散、养老服务不成熟等问题,一方面制约着农村养老事业发展,一方面关系着农村老人美好生活的需求。为解决农村独居、空巢等老人的养老难题,各地积极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成了一大批农村幸福院,努力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乐享晚年。
  初衷是好的,政策也很给力,为何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无外乎这几点:脱离实际。有的地方由于人口流动,村里老人少,即便建了幸福院,也常常面临“无人光顾”的尴尬局面。人才、资金短缺。有的村子发展滞后、财力不足,无力承担幸福院日常支出,“关门上锁”只是时间问题。服务供给跟不上。一些幸福院仍停留在传统养老服务供给阶段,在提供文化、情感等深层次需求方面存在短板,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摆设。
  让农村幸福院建得起、用得上,因地制宜是前提。村情不同、人口结构不同,幸福院建设就不能“一刀切”。只有从实际出发,从群众需求出发,秉持“一村一策”的原则,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才能确保幸福院建而有用,才能逐步扩大普及面。
  让农村幸福院可持续、可发展,资金保障是关键。解决这一难题,同样要因村而异。比如,集体经济较好的村子,由村集体出资维持幸福院日常运营。反之,可通过“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等多元筹集渠道,探索低成本运营模式。此外,把幸福院委托给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幸福院+”模式也不失为一个好法子。这样既有利于整合力量、链接资源,也能通过更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推动农村养老事业提质升级。
  让幸福院成为农村老人乐享晚年的“幸福家园”,打开这道“幸福门”只是第一步。只有创新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专业资源向农村延伸,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满足农村老人日渐多样化的需求,幸福院才能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幸福生活才能看得见、摸得着。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