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从“糊口饭”到“致富粮”
一粒小米的新味道
    在米脂县高效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用上了新技术的谷子长势良好,绿染沟峁。通讯员 高文辉 摄

    陕西粮农谷添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包装小米。

    万庄村的“延安小米”电商直播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新技术、新模式助力下,如今每到秋季,金灿灿的谷子就把米脂的沟峁山梁点缀成丰收的画卷。 通讯员 高文辉 摄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 文/图
  寒冷的冬日,熬一碗色泽金黄的陕北小米粥,就着那层明亮的米油吸一口,谷香四溢、回味悠长。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曾经的小米,对陕北人来说,只是一碗能够充饥的“糊口饭”。这几年,当地大力推进小米全产业链发展,通过对小米产品的梯次开发,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实现了小米从精深加工到高附加值开发的再增值。
  随着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一粒小米的味道不止于舌尖上的唇齿留香,还有规模化种植、品牌化运营、多元化发展,以及陕北大地那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乡韵乡愁……
  耕作方式转变 一粒小米变得更健康
  11月18日,天阴沉沉的,就快下雪了。
  惦记着家里那几十袋小米,一大早,高振强就睡不住了。披衣下床后,他快步来到仓房,先在长条凳上垫了层塑料布,再把米袋子挨个搬上凳子,这才放下心来。
  高振强是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村民,会种地,也舍得出力。他种的谷子品质好、产量高,年年都能卖上好价钱。要问这中间有啥窍道,高振强嘿嘿一笑:“多往地里跑几趟,多对庄稼上点心,让它们‘吃’好‘喝’好就行了!”
  在高振强看来,让谷子“吃”好“喝”好,就是该上肥时上肥,该浇水时浇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光凭经验,而是要不断学习,用好各种新技术。
  拿种谷子来说,高振强这两年用的是新的集雨补灌和旱作集成技术。
  “这技术就是好,既能解决谷子生长关键期的缺水问题,也能提高产量,一亩地比之前多卖400元。”高振强务了大半辈子庄稼,这几年深刻感受到,如今种地确实跟以前不一样了。
  米脂历来有种谷子的传统。在高振强的记忆中,过去的“米脂小米”虽然名号响亮,但种植零散、规模不大,耕种主要依靠人力。由于耕作方式落后、销售渠道窄等,当地小米产业一度低落。
  这几年,米脂县从种植源头下功夫,实施深松耕、深翻和测土配肥等土壤地力提升措施,并推广新的集雨补灌和旱作集成技术。耕作方式的转变,不仅打开了农户的种植思路,也让“米脂小米”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赛道。目前,米脂县谷子种植面积突破15万亩,绿色有机种植基地达到2.7万亩,小米品质越来越好。
  “这些米金灿灿的,圆润饱满,没有一粒瘪谷,口感没得说。”抓起一把小米,看着米粒从指缝间缓缓滑落,高振强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加工方式多元 一粒小米跻身新“网红”
  一粒小米,会成为什么?一粒小米,能延伸出什么样的产业链?在延安,这个问题的答案丰富多彩。
  11月19日,在甘泉县工业园区延安小米精深加工项目生产车间里,几十名工人正在娴熟地操作着各种设备。机器轰鸣中,一袋袋小米经过除尘、包装、装箱等环节后,成为了外观精美的特色农产品。另一边,一瓶瓶新鲜出炉的小米乳经传送带到达包装区、质检区后,坐上卡车奔向全国各地,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这是陕西粮农谷添力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一条年加工产能2万吨的小米生产线。在这里,一粒粒小米经过多道工序后摇身一变,成为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深加工产品。小米乳就是其中之一。
  为改变延安小米产品单一的现状,这两年,陕西粮农谷添力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累计投入几百万元,与专家团队合作开展精深加工技术攻关,研发出了清甜好喝的小米乳。
  “我们这个小米乳成分只有米和水,在没有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破解了小米口感差的难题。”公司生产部部长孙爱保见证了这款小米乳的“诞生”。
  在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同时,延安在小米产品精深加工上不断创新,小米油、小米醋、小米酥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产品相继“面世”。
  多元化的加工方式,让一粒小米衍生出了更多可能。今年初,延安小米乳这一特色产品在上架北京天安门文创旗舰店后迅速走红,已成为革命老区一个新的文创IP产品。以小米为代表的延安小杂粮,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52亿元。
  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产业升级……一粒小米在“变身”后,不仅能品出淡淡乡愁,也能尝出“青春活力”。品类丰富的新味道,让延安小米成为新“网红”。
  销售方式创新 一粒小米喝出幸福味
  五孔窑洞一字排开,成串的玉米、辣椒挂在门前,给冬日增添了一抹亮色。这是宝塔区河庄坪镇万庄村村民毛伟家的小院,也是他最近直播时的主打背景。
  “山丹丹红来哟山丹丹艳,小米饭那个香来哟窑洞里那个暖……”面对镜头,毛伟一边用信天游把延安小米的好“唱”出来,一边烧水、下米、搅拌。在他身后,一头毛驴正拉磨碾谷。随着磨盘轻转,炊烟四起,小院里米香四溢。
  “这样的场景往直播间一摆,都不用多说啥,粉丝就拍手叫好,下单量噌噌上升。”毛伟说,“许多顾客是冲着‘延安’两个字下单的,所以我们必须严格做好品控,同时借助场景化的乡村生活,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小米的文化、特点和优势。这样一来带货效果自然翻番。”
  万庄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村民们种小米的传统由来已久。打小喝着小米粥长大,毛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延安小米的好。
  2022年,毛伟的直播间开播了。选品、推广、引流、建基地……两年多时间,得益于延安小米这块“金字招牌”,毛伟逐渐掌握了流量密码,粉丝从开始的100多人涨到34万人,年直播收入近700万元。
  “以前小米卖价不高,农户收益也不行。现在打开销路后,价格自然而然就上来了。”万庄村党支部书记谷延龙说,随着“延安小米”品牌持续叫响,村里通过电商直播卖小米的就有10多家。
  订单生产、电商直播、线上线下全覆盖……销售方式的创新,让一粒粒金灿灿的小米飞出了山坳,人们从浓郁的米香中,品味出幸福生活的好滋味。
  如今,在陕北大地,小米产业“热气腾腾”:选育良种、规模经营、培育企业、开发产品、打造品牌;小米锅巴、小米咖啡、小米酥、小米乳、小米茶……从“糊口饭”到“致富粮”,一粒小米的味道更加悠长。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