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23日
霜降晚秋知冬来

杨舟平
今天是霜降,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时节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是一年中有霜期的开始,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降低,天气渐冷,昼夜温差大。这是一年中昼夜温差较大的节气,从“寒蝉凄切”的深秋过渡到“岁暮天寒”的初冬,展现“寒风落叶”的开冬景象,是天气由秋凉转向冬寒的开始。
俗话说,白露生寒,寒露成霜,霜降迎冬。气象学上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叫“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期,就是人们常说的无霜期。露早于霜,而霜又早于雪,雪和霜相比,雪算是迟到又早退的家伙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可见,露和霜都是由地而生,非从天而降,而雪恰是从天上飘落下来的。
寒露与霜降节气的中间,古人又在农历九月初九这天设了重阳节。如果说二十四节气的设置初衷主要是为了助力农业生产的话,那么重阳节的设置则寄托了人们长久长寿的愿景。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象征着长久和吉祥,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后来又引申为尊老敬老节,叫“九九重阳节”。
深秋霜降时节,一般从每年的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元朝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霜降物候,该飘零的飘零,该潜藏的潜藏,“霜降色愈浓”,反倒是秋天最多彩的时期。在关中一带,霜降以后,喻示天寒地冻的开始,人们要给故去的先人扫墓、送寒衣。民间还举办各种菊花会,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古人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菊花霜”,“霜打菊花开,秋霜红叶染”成了霜降的标配。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是生命力的象征,喻示高洁、长久、隐逸、坚强。登高、赏菊、观红叶,成了霜降时节令人赏心悦目的雅事。
民间自古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而且认为“秋补”比“冬补”更紧要。于是,坊间流传着霜降“煲羊肉”“煲兔肉”“吃花糕”的习俗。“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三防’记心间”,这“三防”指的就是防秋燥、防秋郁、防秋寒。“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只有顺应自然养生,才是科学养生。
霜降,秋天的最后一站,掸落一切浮华,万物变得简约而通透,天地之间变成了一幅展现本真的简笔画。霜伴红叶,是对秋天最浪漫的告别。叶知霜降,雨感深秋,云来雁往,秋染流年……一切,都只是时令之物象,只要心怀温暖,寻找快乐,霜降是景,不是寒;从容向寒,落叶不是悲,而会叠成诗。要不然,唐朝的贾岛怎么会吟出“霜降月弥辉”的诗句呢!
秋暮露成霜,勿忘添衣裳。霜降晚秋知冬来,快乐就是好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