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关键小事”不可“小视”
  ■ 黄敏
  瓜果蔬菜“出村”难?镇村合力线上推、线下销,让农户种得出、卖得好。留守老人不会用手机办理合疗业务?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三两下就办得妥妥当当……在乡村,这样的“关键小事”屡见不鲜,一桩桩一件件都包含着民生“大幸福”、治理大智慧。
  民生无小事。街头村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土地承包纠纷……这些群众身边的小事,不仅关系着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幸福安康,也是检验基层治理水平的“试金石”。换句话说,“小事”往往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事,非但不能“小视”,反而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这些“点滴小事”当作“心头大事”来办。群众的诉求被看到了,一件件“急难愁盼”事落地了,群众的幸福感就会多一些,乡村的和谐稳定也会进一步。
  小事虽小,却能撬动大民生。办好“关键小事”,态度是前提。对于群众而言,日常生活中的“大事”无非是衣食住行、家长里短。这些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关乎群众生活感受,倘若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很容易导致小事积大、大事激化。只有主动带着感情到群众身边,将自己置身于“烟火气”中,用心听民声、察实情,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情、心中有责,才能把“关键小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办好“关键小事”,能力是基础。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秤,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办成一件小事、办成一件实事。把“关键小事”办好,最关键的是直面矛盾,最管用的是狠抓落实。除了要找准症结所在,更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在形成长效机制上总结思考,在实绩实效上下足功夫,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变成放心事、顺心事、暖心事。
  办好“关键小事”,行动是关键。“关键小事”是否能办好,关系党风政风,折射党员干部作风,既不能“打太极”“踢皮球”,更不能“一阵风”。而是要坚持不懈为群众解“小忧”、帮“小忙”,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抹开面子,从“小”处着手,从“微”处发力,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多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好事,真正做到在一线联络感情、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锤炼本领。
  当民生“温度”拉满,生活就会更有奔头。办好“关键小事”还需精细化思维、练就“绣花”功夫,切实把桩桩件件“关键小事”办到位办扎实。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不断提升的“群众满意度”成为幸福生活和善治乡村的加分项。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