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基层见闻
“蒙眼”剁荞面 剁出好味道
  本报记者 赖雅芬
  “噔噔噔,噔噔噔……”6月17日,吴起县瑞丰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操作间里,不时传来一阵阵充满节奏的剁面声。仔细听,在这剁面声里,还混合着清脆悦耳的铃铛声。
  循声而去,只见十多名头戴白帽、腰系围裙的妇女围在长长的案板两侧,和面、揉面、切面,个个都忙得起劲。在她们中间,有一个身穿红衣服的人格外忙碌,一会儿在这边试试面和得软硬,一会儿又在那边看看面剁得粗细。她就是培训中心技师、“吴起羊肉剁荞面”省级非遗传承人崔渊萍。
  “剁荞面贵在一个‘剁’字。剁面时要注意力道,做到稳、准、狠,剁出的面条才能粗细均匀、长短合适。”说着,崔渊萍提臂悬肘、双手持刀,现场示范起来。揉、捻、搓、擀、剁……在她的一双巧手下,一团浅褐色的荞面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根根弹润筋道的面条。
  40岁的崔渊萍从小就爱剁荞面。小时候母亲剁面的时候,她经常守在跟前,耳濡目染下学会了基本的剁面技术。2019年,吴起县瑞丰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招收学员,崔渊萍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以前我虽说会剁面,但是剁得不太专业,面的软硬和粗细经常把握不好。”在培训中心“深造”几个月后,崔渊萍慢慢掌握了技巧,面也剁得越来越好,“白天培训完后,我回到家继续练习,按照老师教的办法一个人研究琢磨,直至练到可以蒙着眼睛剁面。”
  由生到熟、由熟到精,崔渊萍的剁面技艺突飞猛进;由学员到技师,由普通妇女到省级非遗传承人,她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吴起,剁荞面曾是当地百姓招待客人、逢年过节和红白宴席上的“硬菜”,家家户户的婆姨几乎都会剁面。但后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剁荞面慢慢淡出了人们的日常饮食。
  近些年,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加之人们健康饮食观念的兴起,剁荞面这一传统美食又重回大众视野。瞅准这一机遇,崔渊萍成立了专业剁荞面团队,专门为周边群众的红白事提供服务。如今,她的团队已发展到50余人,服务范围也由吴起县拓展到周边的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
  “眼中无面、人刀合一”。这是蒙眼剁荞面的最高境界。而崔渊萍不但通过勤学苦练达到了这一“巅峰”,而且还不断钻研、巧思妙想,自制出了与众不同的剁面刀。
  一尺多长的刀面上,4个小铃铛依次排列。随着手起刀落,叮咚叮咚的铃铛声此起彼伏,传入耳中。“这几个铃铛寓意四季平安、事事顺心,除了好看好听外,还图个好兆头。”崔渊萍说,如今团队每次出去剁面,都会被人“围观”。
  “如果将剁荞面手艺如何作为评价一个吴起婆姨的标准,那我应该能算得上好婆姨。”说到这儿,崔渊萍爽朗地笑了,“这几年,我一共带出来1000多名学员,她们有的自己创业,有的跟着我干,每个人都有一份不错的营生。”
  一碗剁荞面,剁出好味道。这几年,通过技能培训、宣传推广,“吴起羊肉剁荞面”劳务品牌应时而生,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去年12月,“吴起羊肉剁荞面”被认定为陕西省省级劳务品牌。目前,全县有专业羊肉剁荞面饭店30余家,群众自发组建“吴起羊肉剁荞面服务队”13支,带动就业30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
  如今,剁荞面不仅是吴起的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传承中,“吴起羊肉剁荞面”的“名片”越来越亮。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