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气象部门的助力下,张珂的700亩小麦喜获丰收。(采访对象供图)
在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的监测大屏前,工作人员权文婷展示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制作成的小麦收获进度图。
因为沙尘天气预警及时,吕小卫的番茄长势良好,丝毫未受影响。 (采访对象供图)
3个月过去了,油磨沟被山火烧过的林木已经恢复了往日的葱绿。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 文/图
提到遥感卫星,很多人可能感觉很陌生,甚至会一头雾水:远在太空的它和我们有什么关联?其实,不仅有关联,而且关联还很大。从农业种植、资源保护,到生态研究、地质勘测,随着科技发展,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说“生活无处不遥感”。
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中,卫星遥感技术是一把“利器”。作物长势监测、产量预测、灾害监测、精准管理……眼下,遥感卫星在天上“星眼”观测、“隔空”把脉,“高大上”的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
1 看“图”作务 种地游刃有余
41亩!今年,靖边县海则滩镇柳树湾村种粮大户徐海的农田数量又创了新高。虽然地多了,但他管理起来仍然游刃有余,“有‘黑科技’帮忙,我们轻轻松松就把地种了。”徐海所说的“黑科技”,指的是卫星遥感技术。这项技术,源自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在中心的数字农田遥感监测平台上,实时显示着农田的各种数据,农作物生长情况一目了然。
最近,海则滩镇3万亩马铃薯迎来花期。放眼望去,成片的绿色铺满大地,一簇簇洁白素雅的马铃薯花从绿叶间冒出,连成一片花海,绽放出丰收的希望。
“现在种地跟以前不一样了,哪个环节都讲究科学。”徐海指着手边长势旺盛的马铃薯说,“这片原来有虫害,叶子不旺,植株也弱,还好我们及时防治,最近正铆足了劲长呢。”
榆林是我省秋粮作物主产区,其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这几年,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为榆林秋粮作物提供全面监测服务。去年,经卫星遥感监测,榆林市作物种植面积达1120万亩,与实际面积相差无几,不仅为农业农村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
“庄稼长势的高矮、稀疏所反射出来的波长是不一样的,我们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建模分析,对农作物田间长势进行跟踪。”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刘跃峰说,“遥感卫星的实时数据可以快速分析出大面积作物长势的细微变化,观测农情更加精准。一旦发现缺水、虫害等情况,我们会及时指导农户科学施肥、合理灌溉、有效防虫。”
数字遥感农田监测平台就像一张巨幅地图,农作物长势如何,咋样管理,何时收获,看“图”就行。这一点,西安市高陵区鹿苑街道北樊村村民张珂深有体会。
“多亏了气象部门的小麦成熟预报图,我才能提早安排人手和机械,不至于收割时手忙脚乱。”张珂今年种了700亩优质强筋小麦,利用4台联合收割机一天半就收完了。
今年“三夏”期间,省农业遥感中心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综合运用夏收调度、墒情、卫星遥感等数据,以乡镇为单位,分区域精准研判小麦收获时机,并制作精细到乡镇的全省冬小麦成熟期预报图,帮助农户及时合理安排小麦收割时间。
2 识“色”出招 管理精准高效
似火六月,万物峥嵘。泾阳县安吴镇高村小卫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一排排整齐的藤蔓郁郁葱葱。藤蔓上,一串串红色、黄色的番茄长势喜人,几名村民正手脚麻利地采摘、筛选、装箱。
“最近天气比较热,阳光充沛,番茄甜度够了。这几天的采摘量比较大。”合作社负责人吕小卫穿梭在棚里,一会儿现场指挥,一会儿对接客户,忙得不可开交。
番茄是喜温作物,适宜生长温度为15至35摄氏度。而今年2月中下旬至3月下旬,我省出现低温寡照及沙尘天气,给番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不过,吕小卫并不担心。
“得益于气象部门提前发布的预警信息,我才能及时做好加盖双层膜、开启补光灯等保暖措施,大大减少了损失。”吕小卫说,种了多年蔬菜,气象服务产品是他管理大棚的不二“法宝”。
吕小卫口中的预警信息就是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每年春季制作发布的《气象卫星沙尘监测报告》。这份报告图文结合、定位准确,可为广大农户提供沙尘天气来临的具体时段、位置、强度、能见度等信息,并会给出具体防御措施。
和一般的气象服务产品不同,《气象卫星沙尘监测报告》在基于数据支撑的同时,还配发几幅颜色鲜亮、对比鲜明的图片。即使不是行内人,也能一眼就看得明明白白。
“这是4月份的一期监测报告,上面土黄色覆盖的地方,就是沙尘天气的范围。只要看见这个颜色出现,我就知道该提前给大棚采取相应措施了。”吕小卫打开手机,指着其中一幅图片笑着说,“看得多了,咱现在也成半个‘专家’了。”
发展设施农业,良好的气候条件不可或缺。泾阳是我省蔬菜种植大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近40万亩,形成了12个特色蔬菜优势生产区。这几年,虽然极端天气时有发生,但由于气象部门监测预警在前、农户防范措施到位,每遇低温寡照、大风沙尘等天气时,大伙儿都能“高枕无忧”。
为了让种植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高效便捷,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中心还研发了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及小程序,农户可随时随地查看大棚小气候监测预报预警、作物实景等信息。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乡村大喇叭等渠道开展靶向优质气象服务,及时发布服务产品,精准“捕捉”农时农需。
3 闻“数”而动 防灾迅捷靠谱
想起3个月前的那场山火,商洛市商州区杨斜镇西秦村村民朱学文至今还有点后怕。
3月31日下午,朱学文在地里锄草时,发现不远处的山林里冒出一股股浓烟。“哎呀,怕不是着火了吧?”朱学文扔掉锄头就往跟前跑。到了山底一瞅,林子里浓烟滚滚,明火已经烧了起来。就在他准备打电话报警时,当地公安、消防、应急管理部门的人已经到了。
现场,大家一边紧急挖出隔离带,一边用沙土覆盖燃烧的林地,同时用消防车高射水炮扫射中心区域明火。见状,附近干活的村民也撂下手里的活儿前来帮忙。在大伙儿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多小时后,明火终于被扑灭。
“动作太快了,我刚发现不对劲,救火的人就来了。”朱学文称,由于山林中枯枝落叶较多,极易燃烧,加上天干物燥,风力较大,火借风势会迅速蔓延。如果不及时灭火,后果不堪设想。
森林防火,关键在“三早”。早发现、早出动、早扑灭,才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森林生态安全。而这次成功处置,就贵在“快”上。
3月31日14时40分,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卫星遥感室工作人员在常规监测时,发现商州区杨斜镇境内出现一处热点,下垫面类型为林地草地混合。为了确认这块地方是否为起火点,工作人员继续盯着大屏幕,一刻都不敢放松。不到一个小时,监测显示明火面积快速扩大。
地点:商州区杨斜镇油磨沟;时间:2024年3月31日15时30分;经纬度:109.620,33.765;可信度:93%;明火面积:2.462公顷。这是遥感卫星传回的详细数据。
发现火情后,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快速作出反应,将起火情况及观测图片汇总成文,第一时间上报省气象局。接到预警后,省气象局迅速知会应急管理部门。随后,当地公安、消防、应急管理部门迅速处置,及时扑灭。
“星眼”精准监测、大数据精准研判、气象部门及时预警,一起山火很快就被掐灭在“萌芽”状态。像这样的火情热点,去年10月以来,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监测到63处。
“现在这气象高科技真靠谱,天上看、地上防,处理起火情来就是快。”这几天,朱学文路过那片山林时惊讶地发现,3个月前被烧毁的那些林木,已经发出了新枝。树底下,花花草草长得密密实实。
(本文素材提供: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周辉 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