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29日
关山脚下奏响富民强音
关山草原。
采访团采访秦羊奶山羊养殖场负责人李博。 本版图片由记者邵林喜 孙金龙 王东宇 摄
下凉泉村党支部书记葛建军介绍面粉厂情况。
本报记者 黄敏 赖雅芬 张恒 杨杰
“巍巍关山千古秀,悠悠汧水万年长”。陇县,这座关山脚下的千年古城,因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一个个富有内涵的村庄。在这里,60%的森林覆盖率、49条大小河流勾勒出如诗如画的山风月色;在这里,绵绵丘峦葱茏吐翠,草原湿地水肥草美,特色产业聚点成面……坐拥“生态乳都”“中国天然氧吧”“民间艺术宝库”诸多美誉。
兴旺发展的牧业、“遍地开花”的果业、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态旅游业……5月22日,全国农民报全媒体调研采访团走进陇县,探寻陇州大地聚力发展的新样板,聆听关山脚下一曲曲新时代田园牧歌奏响的富民强音。
1 “羊产业”唱出乡村振兴新牧歌
5月22日,在陇县东风镇夏家湾村陇县秦羊奶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一阵此起彼伏的“交响乐”传入耳中。循声而去,乐曲的“演奏者”竟然是羊舍里的奶山羊和围栏里的鸵鸟、梅花鹿和孔雀。这一幕,让调研采访团感到新奇又疑惑。
“咱这儿是县上的研学基地,经常会有小朋友过来。为了丰富孩子们的体验感,我们特意给这些奶山羊增加了几个新伙伴。”看到大家满脸疑惑,合作社理事长李博赶忙答疑解惑,“以前孩子们来了光能看羊,新鲜劲儿一会儿就过去了。有了这些新伙伴的加入,观赏性、趣味性一下子就有了,孩子们特别喜欢。”
“90后羊倌”李博2015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建羊场、学技术、扩规模,在奶山羊养殖道路上李博摸爬滚打,终于“闯”出了一番名堂,不仅合作社收益年年攀升,他还研究出奶山羊、羔羊人工保育技术,并在全县150个养殖场推广示范。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生态陇县的生动写照。在这里,从一把草、一只羊,再到一杯奶,规模化、现代化、全产业链发展的羊乳产业集群尽显魅力。这一点,调研采访团在到达陕西和氏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时体验更盛。
在全球首个万只有机奶山羊养殖场——和氏高寒川牧业有限公司东风奶山羊养殖场,数百亩饲草绿意盎然,现代化羊舍干净整洁,2万多只羊住上“高档住宅”,每天每只羊光伙食费就有8元。公司总经理张会军称,这里的每只羊的脖子上都有智能项圈,能够精准检测羊儿的饮食、饮水量和体能等指标,以便工作人员及时调整喂养方式。
置身和氏乳业陇州加工车间,“一滴羊奶的智慧之旅”就此开启。智能化流水线上,奶粉罐依次封罐,进入杀菌环节。而在另一边的控制车间,工人正用电脑检测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
科技加持,让“一杯好羊奶”价值尽显。而这,只是陇县奶山羊产业链的冰山一角。首位推动、全链发展、联农带农……在陇县,当奶山羊产业与群众增收、生态保护、集体经济等结合起来,“一只羊”的附加值就被无限放大,这首“现代田园牧歌”又有了新的旋律。
“奶山羊产业是陇县的首位产业。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领头羊’经济,聚力打造百亿生态乳都。”陇县县长李维芳称,目前,全县奶山羊存栏57.2万只,生鲜羊奶11.2万吨,年乳粉加工能力1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72.4亿元。
2 “厚家底”奏出强村富民进行曲
产业园里,村民们来回穿梭,或疏果剪枝,或除草施肥;工厂里机器轰鸣,一条条生产线加速运转;直播间,一款款特色农产品经过包装,搭乘物流快车销往全国各地……五月的陇州大地,一个个村集体经济项目活力迸发,蓬勃发展的气象随处可见。
这两天,陇县东风镇下凉泉村的千亩麦田金浪翻滚,丰收在望。站在地头,村党支部书记葛建军向大伙儿讲起了下凉泉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故事。
“我们这儿是个打粮食的好地方,但这些年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粮食种植面临无人耕种的困境。”葛建军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村上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的方式,以农作物“统耕、统种、统防、统收”模式,解决土地无人种的问题。
“以前农忙时,一家五六个人齐上阵都忙不过来。自从有了合作社,我们一亩地每年只掏260元服务费,从种到收啥都不用管,省心得很。”村民孙夫建对此连连叫好。
除了社会化服务外,合作社还利用大型农机具机械化开荒,收益归集体经济所有,年终纳入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目前,下凉泉村开发撂荒地180亩,年收益3.6万元。2023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收益突破46万元。
孙夫建是村里的农机手,今年60岁的他啥农用机械都能开。“平时我在合作社挣工资,农忙时根据工作量还能拿提成。”孙夫建说,自己这一身“农艺”算是发挥作用了。
种地问题解决了,粮食咋样才能增值?葛建军想出了好点子,投资670万元,建成占地11亩、日产30吨的面粉厂。土地资源盘活了,集体经济的家底也变厚了。截至去年,下凉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累计达 156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800元。
兜里有钱心不慌。集体经济壮大不仅让下凉泉村集体不再“囊中羞涩”,也让村民的幸福指数“噌噌”上升。“村上有钱了,能给老百姓办的事也就多了。”葛建军说,自己富不算啥,接下来还要带动周边村子把产业做大,抱团取暖,让村民真正受益。
近年来,陇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23年,全县104个村集体经济收益3191.11万元,同比增长18.7%。“一般村”全面清零,100万元以上的“示范村”有3个,50万元以上的“富裕村”达14个。
3 “乡村游”谱写幸福生活新乐章
初夏时节,走进陇县天成镇,掩映在青山碧野间的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村里村外花开遍地、流水潺潺……一幅幸福惬意的田园“村光”。
“我们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打卡。”在天成镇马曲村,村委会主任崔康强一边介绍,一边带着采访团往村里走。
漫步村中,房前屋后或绿树成荫,或花草摇曳;人文景观或丰富多彩,或古朴雅致。在村里网红打卡地“山水庄园”,一朵朵月季花绽蕾吐艳,几座天蓝色的“馒头屋”散落在花海之外,美不胜收,
“去年8月开园后,游客一天比一天多,今年光‘五一’,营业额就有20多万元。”说起“村游”带来的实惠,“山水庄园”负责人刘治国满脸笑意。
这几年,马曲村依托生态、人文和特色产业等资源,打造出休闲民宿、康养生活、红色苹果三大新场景,并把乡村的文化味和“烟火气”融入其中,以沉浸式文旅新体验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一到旺季,村里的民宿、农家乐家家爆满,每年仅旅游业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多万元。”崔康强说。
如果说“打卡”马曲村收获的是一场视觉盛宴,那么在范家营村,除了欢乐谷、古韵街、柿园广场等人文美景,吸引人的还有“舌尖”上的诱惑。这里的柴火鸡、烤全羊、一鱼多吃等特色美食闻名远近,是“吸粉”的“金招牌”。村里每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
“每个村都有不同特色,游客来了可观光休闲,可享受美食,也可以采摘农产品。”天成镇镇长王永锋说,随着秀美环境越擦越亮,村庄变“景区”,村民当“主角”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已成为新常态。
绿水逶迤,关山叠翠。作为“最佳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陇县聚焦生态康养、特色民宿、现代农业等集群发展,不断在绿水青山间孕育新经济,带动不少乡村实现了“绿富美”。5个AAAA级景区,4个旅游特色名镇,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这是陇县交出的“农文旅”新答卷。
手握文化旅游名县金名片,陇县加快重构诗画乡村新生态、解锁智慧乡村新玩法、探寻未来乡村新范式……眼下,和美乡村和旅游业态在关山脚下“百花齐放”,不断谱写着幸福生活的动人乐章。
采访团采访秦羊奶山羊养殖场负责人李博。 本版图片由记者邵林喜 孙金龙 王东宇 摄
下凉泉村党支部书记葛建军介绍面粉厂情况。
本报记者 黄敏 赖雅芬 张恒 杨杰
“巍巍关山千古秀,悠悠汧水万年长”。陇县,这座关山脚下的千年古城,因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一个个富有内涵的村庄。在这里,60%的森林覆盖率、49条大小河流勾勒出如诗如画的山风月色;在这里,绵绵丘峦葱茏吐翠,草原湿地水肥草美,特色产业聚点成面……坐拥“生态乳都”“中国天然氧吧”“民间艺术宝库”诸多美誉。
兴旺发展的牧业、“遍地开花”的果业、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态旅游业……5月22日,全国农民报全媒体调研采访团走进陇县,探寻陇州大地聚力发展的新样板,聆听关山脚下一曲曲新时代田园牧歌奏响的富民强音。
1 “羊产业”唱出乡村振兴新牧歌
5月22日,在陇县东风镇夏家湾村陇县秦羊奶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一阵此起彼伏的“交响乐”传入耳中。循声而去,乐曲的“演奏者”竟然是羊舍里的奶山羊和围栏里的鸵鸟、梅花鹿和孔雀。这一幕,让调研采访团感到新奇又疑惑。
“咱这儿是县上的研学基地,经常会有小朋友过来。为了丰富孩子们的体验感,我们特意给这些奶山羊增加了几个新伙伴。”看到大家满脸疑惑,合作社理事长李博赶忙答疑解惑,“以前孩子们来了光能看羊,新鲜劲儿一会儿就过去了。有了这些新伙伴的加入,观赏性、趣味性一下子就有了,孩子们特别喜欢。”
“90后羊倌”李博2015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建羊场、学技术、扩规模,在奶山羊养殖道路上李博摸爬滚打,终于“闯”出了一番名堂,不仅合作社收益年年攀升,他还研究出奶山羊、羔羊人工保育技术,并在全县150个养殖场推广示范。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生态陇县的生动写照。在这里,从一把草、一只羊,再到一杯奶,规模化、现代化、全产业链发展的羊乳产业集群尽显魅力。这一点,调研采访团在到达陕西和氏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时体验更盛。
在全球首个万只有机奶山羊养殖场——和氏高寒川牧业有限公司东风奶山羊养殖场,数百亩饲草绿意盎然,现代化羊舍干净整洁,2万多只羊住上“高档住宅”,每天每只羊光伙食费就有8元。公司总经理张会军称,这里的每只羊的脖子上都有智能项圈,能够精准检测羊儿的饮食、饮水量和体能等指标,以便工作人员及时调整喂养方式。
置身和氏乳业陇州加工车间,“一滴羊奶的智慧之旅”就此开启。智能化流水线上,奶粉罐依次封罐,进入杀菌环节。而在另一边的控制车间,工人正用电脑检测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
科技加持,让“一杯好羊奶”价值尽显。而这,只是陇县奶山羊产业链的冰山一角。首位推动、全链发展、联农带农……在陇县,当奶山羊产业与群众增收、生态保护、集体经济等结合起来,“一只羊”的附加值就被无限放大,这首“现代田园牧歌”又有了新的旋律。
“奶山羊产业是陇县的首位产业。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领头羊’经济,聚力打造百亿生态乳都。”陇县县长李维芳称,目前,全县奶山羊存栏57.2万只,生鲜羊奶11.2万吨,年乳粉加工能力1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72.4亿元。
2 “厚家底”奏出强村富民进行曲
产业园里,村民们来回穿梭,或疏果剪枝,或除草施肥;工厂里机器轰鸣,一条条生产线加速运转;直播间,一款款特色农产品经过包装,搭乘物流快车销往全国各地……五月的陇州大地,一个个村集体经济项目活力迸发,蓬勃发展的气象随处可见。
这两天,陇县东风镇下凉泉村的千亩麦田金浪翻滚,丰收在望。站在地头,村党支部书记葛建军向大伙儿讲起了下凉泉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故事。
“我们这儿是个打粮食的好地方,但这些年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粮食种植面临无人耕种的困境。”葛建军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村上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的方式,以农作物“统耕、统种、统防、统收”模式,解决土地无人种的问题。
“以前农忙时,一家五六个人齐上阵都忙不过来。自从有了合作社,我们一亩地每年只掏260元服务费,从种到收啥都不用管,省心得很。”村民孙夫建对此连连叫好。
除了社会化服务外,合作社还利用大型农机具机械化开荒,收益归集体经济所有,年终纳入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目前,下凉泉村开发撂荒地180亩,年收益3.6万元。2023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收益突破46万元。
孙夫建是村里的农机手,今年60岁的他啥农用机械都能开。“平时我在合作社挣工资,农忙时根据工作量还能拿提成。”孙夫建说,自己这一身“农艺”算是发挥作用了。
种地问题解决了,粮食咋样才能增值?葛建军想出了好点子,投资670万元,建成占地11亩、日产30吨的面粉厂。土地资源盘活了,集体经济的家底也变厚了。截至去年,下凉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累计达 156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800元。
兜里有钱心不慌。集体经济壮大不仅让下凉泉村集体不再“囊中羞涩”,也让村民的幸福指数“噌噌”上升。“村上有钱了,能给老百姓办的事也就多了。”葛建军说,自己富不算啥,接下来还要带动周边村子把产业做大,抱团取暖,让村民真正受益。
近年来,陇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23年,全县104个村集体经济收益3191.11万元,同比增长18.7%。“一般村”全面清零,100万元以上的“示范村”有3个,50万元以上的“富裕村”达14个。
3 “乡村游”谱写幸福生活新乐章
初夏时节,走进陇县天成镇,掩映在青山碧野间的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村里村外花开遍地、流水潺潺……一幅幸福惬意的田园“村光”。
“我们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打卡。”在天成镇马曲村,村委会主任崔康强一边介绍,一边带着采访团往村里走。
漫步村中,房前屋后或绿树成荫,或花草摇曳;人文景观或丰富多彩,或古朴雅致。在村里网红打卡地“山水庄园”,一朵朵月季花绽蕾吐艳,几座天蓝色的“馒头屋”散落在花海之外,美不胜收,
“去年8月开园后,游客一天比一天多,今年光‘五一’,营业额就有20多万元。”说起“村游”带来的实惠,“山水庄园”负责人刘治国满脸笑意。
这几年,马曲村依托生态、人文和特色产业等资源,打造出休闲民宿、康养生活、红色苹果三大新场景,并把乡村的文化味和“烟火气”融入其中,以沉浸式文旅新体验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一到旺季,村里的民宿、农家乐家家爆满,每年仅旅游业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多万元。”崔康强说。
如果说“打卡”马曲村收获的是一场视觉盛宴,那么在范家营村,除了欢乐谷、古韵街、柿园广场等人文美景,吸引人的还有“舌尖”上的诱惑。这里的柴火鸡、烤全羊、一鱼多吃等特色美食闻名远近,是“吸粉”的“金招牌”。村里每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
“每个村都有不同特色,游客来了可观光休闲,可享受美食,也可以采摘农产品。”天成镇镇长王永锋说,随着秀美环境越擦越亮,村庄变“景区”,村民当“主角”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已成为新常态。
绿水逶迤,关山叠翠。作为“最佳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陇县聚焦生态康养、特色民宿、现代农业等集群发展,不断在绿水青山间孕育新经济,带动不少乡村实现了“绿富美”。5个AAAA级景区,4个旅游特色名镇,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这是陇县交出的“农文旅”新答卷。
手握文化旅游名县金名片,陇县加快重构诗画乡村新生态、解锁智慧乡村新玩法、探寻未来乡村新范式……眼下,和美乡村和旅游业态在关山脚下“百花齐放”,不断谱写着幸福生活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