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千河之畔兴起产业新潮

 

在千阳县张家塬镇宝丰村,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世英(右)给采访团介绍相关情况。 
 

采访团在千阳县陕西正大奶山羊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采访。 
 

记者在南寨镇闫家村采访该村党支部书记张青(中)。 
 

千阳县金达莱刺绣合作社理事长王海燕介绍刺绣产品虎头帽。 本版图片由记者邵林喜 孙金龙 王东宇 摄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 杨杰 张恒  
  一只奶山羊,串联起一条产值25亿元的全产业链条;一颗红苹果,创造了三上太空“飞天遨游”的亮眼成绩;一顶虎头帽,带动全县1.2万名妇女家门口创业就业……这就是千阳,一个山区小县在特色产业发展上“闯”出的路子。  
  在千阳,奶山羊、苹果、刺绣是最亮丽的三张“名片”。经过多年发展,它们已深深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和文化中。不管是田间地头还是农户院落,关于这几张“名片”的元素随处可见。而这,也是千阳县精准落子,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这些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土特产”,让2024全国农民报全媒体调研采访团一行印象深刻。  
  一颗果种出万亩林  
  车子穿过樱花大道,路两边成片的苹果园绿意葱茏,美不胜收。沿路而行,驶进千阳县张家塬镇宝丰村时,映入眼帘的是林果环绕、白墙黛瓦,一派祥和景象。  
  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个被称为“花果山”、村集体“家底”高达3500万元的和美乡村,十年前还是当地公认的“土沟梁”、村集体经济不足40元。这“几何式”的倍增,得益于一颗“苹果”串起的全产业链。  
  “以前,村里没产业、没出路,不光村集体负债累累,大伙的日子也过得紧巴……”提及过去,宝丰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刚感慨万千。  
  穷则思变,一变则通。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2014年宝丰村将苹果作为主导产业,带领群众育苗子、建园子、开公司,走上了兴果富农的转型发展新路子。“这些年,我们的苹果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品牌越做越大,家家户户都受了益。”张永刚说,如今,宝丰村3100多亩苹果园已成为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发家致富的“聚宝盆”。此外,还衍生出苗木繁育、冷链储存、加工销售等上下游业态,为村里攒下了殷实“家底”。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卖得好,就得“存”得好。在千阳县,“田间冰箱”让苹果身价倍增——这个由南寨镇13个村联建而成的“大块头”冷库,可以同时储存万吨以上苹果。  
  “万吨冷库项目通过延长供应链,让苹果‘放得下、存得住、卖得好’,为果农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张永刚既是宝丰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南寨镇党委书记,对全镇苹果产业,他心里有本明白账,“接下来,镇上计划打造集物流、仓储、中转于一体的现代化冷库体系,推动苹果产业集群发展,把千阳苹果这个‘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在千阳县,“一颗苹果”到底价值几何?答案是一条产值25亿元的全产业链。  
  作为苹果优生区,近年来千阳县聚焦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频频布局,大力发展矮砧苹果13万亩。同时,围绕果业、旅游、文化等多业态打造有山、有水、有园的果业综合园区,推动三产深度融合。随着一条具有千阳特色的果旅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这颗“苹果”还会“创造”更大的效益、带来更多的甜头。  
  一只羊牵出一条链  
  一桶羊奶粉从挤奶到成粉需要经历哪些工序?一盒新鲜的羊乳酸奶如何发酵而成?一条现代化羊乳生产线究竟有多智能……这些问题,都能在陕西飞天乳业有限公司得以解答。  
  全脂羊奶粉、乳酸菌配方羊奶粉、儿童羊奶粉、蓝莓酸奶……置身飞天羊奶工厂体验馆,品类繁多的羊乳产品吸引调研采访团驻足品尝。步入全自动化生产车间,“科技感”十足的场景令人眼前一亮,一盒盒新鲜出炉的酸奶,正沿着传送带有序进入包装环节。  
  “这些酸奶加入冰袋后完成装箱,然后通过空运销往全国各地。”陕西飞天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何文辉称,在进行技能改造的同时,公司新引进两条智能生产线,生产效率已由原先每小时生产0.6万盒羊奶提高到1.2万盒。  
  作为我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陕西飞天乳业有限公司从奶源到产品,严把每道关。从建造优级生产车间,到全程管道密闭传输,再到高标准监测检测,全力确保出厂的羊奶、羊奶粉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日照充足、水质良好、饲草丰茂……众多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千阳县成为奶山羊养殖黄金区,奶山羊产业也因此成为千阳县的两大首位产业之一。发挥种源优势、提升养殖水平、健全产业链条……一系列有力举措之下,千阳县奶山羊存栏达26.5万只,带动全县1.2万户群众通过奶山羊养殖、园区务工、饲草种植、搭载分红等实现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一个个以奶山羊产业强县兴村富民的故事正在不断续写。  
  走进千阳县崔家头奶山羊高效养殖示范场,羊舍干净整洁,羊儿膘肥体壮。通过“云雾缭绕”的消毒通道,进入封闭式羊舍参观区,自动饲喂、自动饮水、漏粪地板、自动刮粪等先进设备和技术令采访团啧啧称奇。  
  “养殖场采用良种、良舍、良料、良法养殖模式,全阶段使用优质配方饲料精准饲喂,有效提升奶山羊产量和羊乳品质。”陕西正大奶山羊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景辉说。  
  为切实将产业增值留在乡村,把产业受益留给农民,崔家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投资总投资450万元建设高效养殖示范场,依托正大集团先进技术统一托管代养,通过创新发展生产模式,示范引领“数字化养殖,建设育种、饲养、扩繁全方位智能化管理园区,使奶山羊产业真正成为崔家头致富增收的“金钥匙”。  
  一根线绣出新天地  
  绣花机穿线,雕刻机打样,妇女们你绣个虎头、我裁只爪子......在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的刺绣加工车间,伴随着机器轰鸣声,几十名绣娘正舞动手指,用一缕缕五彩丝线绣出一件件造型灵动的绣品。  
  初入闫家村,随处可见造型美丽、色彩鲜艳的西秦刺绣元素,特别是古朴雅致的“西秦刺绣坊”成为游客了解刺绣文化、选购刺绣产品的一扇窗。  
  37岁的张娟妮是闫家村的年轻绣娘。平时,她主要在缝纫机上做虎头帽的尾巴。“我的这份刺绣手艺是从小跟着母亲学的。当绣娘,是一个很好的活路,顾家的同时还能挣点零花钱。”耳濡目染下,张娟妮把这份差事当成了事业来干。  
  与张娟妮不同,42岁的村民闫转会是纯手工刺绣。见到她时,她正在一块红绸缎上绣着一只颈椎枕的猫头。“看这些作品,都是我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很有成就感。”说到高兴处,闫转会忍不住向大伙现场展示自己的作品,“这顶虎头帽是前两天绣完的,呆萌呆萌的,是不是很可爱?”  
  这些绣娘的作品就是“西秦刺绣”,一种独属千阳的非遗文化符号。千阳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传承、生产、保护基地。这几年,千阳刺绣上央视、印邮票、走红冬奥会,名气越来越响。  
  来千阳县西秦刺绣产业园,感受西秦刺绣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虎头枕、虎头帽、虎头鞋、手工挂件……这些琳琅满目的刺绣产品,无不令人感到喜爱。“这种由刺绣和布艺做成的虎头帽,是西秦刺绣的代表作。”千阳县西秦刺绣产业园经理、千阳县金达莱刺绣合作社理事长王海燕拿着一个虎头帽介绍。  
  古韵新艺融合,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异彩。如今,西秦刺绣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技法工艺,都与时俱进,尤其是手工刺绣与机器加工紧密结合,使刺绣实现生产“流水线”化,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近年来,千阳县持续壮大刺绣产业规模,成立刺绣合作社21个,发展刺绣专业村11个,带动1.2万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刺绣产业年产值达8600万元以上。  
  小针尖挑起“大产业”。如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西秦刺绣越来越受追捧;作为一项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妇女靠着手中的针线绣出了一片新天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