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2月02日
非遗绽新彩 增收路子宽




本报记者 方腾 实习生 马文凯
泥塑古村绽放非遗光彩,指尖技艺编出指尖效益,一针一线绣出幸福生活……非遗,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
能。近年来,陕西一个个非遗工坊应运而生,在活态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1 村民捧上增收“新饭碗”
在“中国泥塑第一村”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非遗“活”起来,旅游也跟着火了。
1月27日,临近春节,六营村游客满满,村里很是热闹。同时,新明泥塑工坊的加工厂里也是一派热火朝天。几位村民手执画笔围坐在桌前,给泥塑勾勒轮廓线、画装饰元素。
“为了庆祝龙年,我们特意设计了‘龙腾盛世’、‘傲视苍穹’、‘龙生九子’等龙年吉祥物泥塑,深受消费者喜爱。”胡新明说,为促进凤翔泥塑永续传承,必须推陈出新,才能让这个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
近年来,在胡新明等泥塑传承人的带动下,村民跟着从事泥塑特色产业,真正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杜根虎是村里的脱贫户,和妻子现在靠做泥塑每年能收入五六万元。“我打小就跟着家里人学做泥塑,现在这又成为我的事业,我很满足。”杜根虎乐在其中。
目前,新明泥塑工坊年产泥塑等各类手工艺品10多万件,年度接待国内外游客11万多人(次)。“每逢节假日,来我们这的研学团队特别多,孩子们沉浸式感受凤翔泥塑的魅力,更加深入了解泥塑文化。”新明泥塑工坊负责人胡锦伟说。
这几年,六营村以“非遗+旅游”模式,以非遗保护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带动非遗传承。村里先后成立了陕西六营文化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凤翔传承泥塑文化旅游专业合作社、六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等村集体企业及合作社,让泥塑更好地融入产业、融入生活。
如今的六营村,泥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吸引了更多市民和游客到村内游玩。很多村民借机开起网店,直播卖泥塑,生意十分红火。泥塑不仅是当地的文化地标,更成长为富民大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在景区看非遗表演、品非遗美食、买非遗文创……非遗与旅游“融”出新生机,“合”成新活力。近年来,我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不胜枚举,这不仅创新了旅游业态,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活”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2 指尖技艺变指尖效益
为在年前赶完几个紧急订单,商洛市洛南县巧手草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屈军侠最近忙得连轴转。
1月25日下午,在洛源镇张坪村巧手合作社生产基地,十多名村民正忙着制作草编工艺品。只见一根根小麦秸秆、玉米苞叶在他们的手指间捏揉翻折,一步步变成精美的果盘、花篮。“洛南草编”传承人屈军侠在一旁看着,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当年我刚返乡的时候,看到草编面临衰落,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就想能不能把老师傅们组织起来,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也给大家增加点收入。”屈军侠说。
说干就干。2011年,屈军侠牵头成立了洛南县巧手草编专业合作社、巧手工艺品公司、巧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洛南草编”从以前不被乡亲们看好的“副业”,已发展成很多人引以为傲的“主业”。
这个曾经面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在“活”起来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可喜变化。
58岁的景村镇丰中村村民李书记是一名残疾人,今年是他在巧手工艺品公司上班的第8个年头。“因为身体原因,之前一直在家里待着。后来到这上班,先是做草编,现在负责给大家做饭,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我心里也舒坦。”
“目前,公司共安置残疾人28名,同时采取‘公司+生产基地+残疾人’的生产模式,共辐射带动280余名残疾人从事草编。”屈军侠说,公司还培育了21个生产基地实行分户编织。以向各基地周边的脱贫群众、残疾人、留守妇女等提供技术培训、编织原料,以订单生产、现金回收的形式,带动6800余人居家编织,人均年增收9500余元。
通过“公司+合作社+非遗传习所+技能培训学校+生产基地+农户+外贸企业+电商平台”的非遗传承和草编生产经营模式,洛南草编发展成为一个响当当的非遗外贸品牌,产品远销省内外和国外,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助残解困、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3 老手艺绽放创新活力
“村里谁家结婚、女子出嫁、孩子满月,都要做刺绣。我十几岁的时候,跟着妈妈学,现在我带着村里的人一起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传承人李惠莲说。
李惠莲出生于宝鸡市千阳县南寨镇大寨村,以前这里就业机会匮乏,村民大多从事农活,农闲时几乎没有收入。2008年,李惠莲成立太阳鸟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决心带着乡亲们一起靠刺绣增加收入。目前,合作社已带动180余位村民就业,让妇女们在家门口赚到了钱。
“之前村里会三秦刺绣的妇女比较少,所以我就想让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当时村支书很支持我,他自己掏钱帮我成立合作社。”李惠莲说,“慢慢地,跟着我学刺绣的妇女越来越多。”
过去,李惠莲主要制作虎头帽、虎头鞋和虎头枕,用于孩子满月时庆祝。如今,市场需求多元化,合作社更加注重创新,除了制作挂件饰品、生活用品外,还设计了很多新产品。“现在,我们的刺绣工艺品品类丰富,有一百多个,大部分都是给小孩的。”李惠莲介绍。
随着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带动周边妇女就业增收,还推动原料、快递等行业的发展。李惠莲说:“据统计,2023年合作社收入超过100万元。”
“我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学习这门手艺,并将其传承下去。”李惠莲表示。一针一线,绣出了乡村的锦绣篇章。在李惠莲的带领下,太阳鸟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取得了很多成绩,2021年被评为省级非遗工坊,2022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工坊。同时,李惠莲深感自己身上肩负的“文化传承”重担越来越重,于是她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到高校授课,去地方进行非遗宣传、教学。
谈及未来,李惠莲表示:“我刚刚去突尼斯展示了咱们的刺绣技艺,过几天还要去榆林参加非遗年会,能将咱们的刺绣带出去,我很自豪。”虽然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但她的话语掩不住欣喜。
目前,刺绣已成为千阳县发展庭院经济的重要产业,全县建成刺绣产业合作社21个,带动1.2万名“绣娘”在刺绣产业链上,年实现产值8600万元,人均增收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