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基层见闻
大棚种香椿 增收路子宽
  本报记者 黄敏 通讯员 罗文艳
  1月15日,在西安市临潼区穆寨街道业池村,当野生的香椿树还在“冬眠”,这里生态种养示范基地香椿大棚里却一派“椿”意盎然、生机勃勃。2.5万株香椿生长旺盛,一簇簇香椿在枝头冒着嫩芽,整个棚里清香四溢,工人穿梭其间,忙着采摘香椿。
  “我们早上6点开始采摘,要赶上午8点30分前结束,采摘越早香椿就越嫩。”在香椿大棚里务工的业池村村民李芳珍说,采摘时他们会选择颜色发红一点的香椿,这种香椿嫩、口感好。
  李芳珍年龄大了,家里还有个患病的儿子需要照顾,不方便出去打工。香椿大棚的建成让她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挣些零花钱,同时还能照顾到家。“大棚建好后,我就在这上班了,从育苗、管理再到采摘、包装,每天收入近百元。”李芳珍说。
  采摘结束后,工人们从香椿大棚来到业池村村委会对香椿进行二次分拣、称重、装箱。
  “今天采摘的都是提前预订好的,我们装好箱给顾客送货上门。”穆寨街道业池村村委会干部王朋说,穆寨街道和驻村工作队联系企业客户预约订购,到了采摘期就第一时间给顾客送去,目前已销售120余箱。
  业池村地处骊山北麓,海拔较高,早晚温差大,这里的香椿苔芽粗壮、肉厚多汁、香味浓郁,已经成为业池村的重要产业。村里现有野生香椿近2000亩,年产值可达10余万元,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成了村民的“摇钱树”。但是受制于生长环境限制,业池村野生香椿只能在春季短暂上市。
  为发展壮大香椿产业,2023年业池村在穆寨街道和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香椿种植技术,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反季节大棚香椿,投资22万元新建300平方米的香椿大棚,栽植红油香椿2.5万株。
  “大棚香椿一年一茬,采摘过后,这些香椿树就会被挖掉,到10月后再种上新苗子,等待下一轮收获。”王朋介绍,整个香椿生长期都是纯天然的,棚内温度控制在18℃至26℃,并通过喷雾系统保持棚内湿度在50%至70%之间,以确保香椿的口感和品质。
  原本三四月份上市的香椿,采用大棚种植后,利用时间差进行反季节销售,不仅色泽艳丽、口感脆嫩,价格也好。业池村头茬大棚香椿,预计产量在2000公斤,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0余万元。此外,除了平时固定用工,在育苗期以及采摘旺季,还会增加用工量,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收入。
  香椿收成好,产业空间大。今年,业池村计划再建5座香椿大棚,壮大香椿产业。同时,引导村民参与产业发展,按照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路子,把香椿打造成业池村的主导产业,实现“壮大集体经济增收益、村民增收共富裕”的发展目标。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