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1月03日
我家房子变奏曲
李会芳
时代的发展,房子是最好的见证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一声啼哭,我出生在太白山脚下一个农民家庭。
祖父留下三间土坯房,就匆匆离世,我只是在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上见过。此后,我们一家七口人蜗居在狭小阴暗的土坯房里。婆住半间灶房,有连锅炕。冬天,烧锅做饭,土炕热乎乎的,我和弟弟争着跟婆睡觉。到了夏天,灶房烟熏火燎,闷热难熬,加上蚊子叮咬,让人难以入睡。婆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哄我:“小蒲扇摇一摇,风儿轻轻就来到,赶走蚊子孙女笑,今晚睡个安稳觉。”
记得12岁那年夏天,我跟父亲去齐镇粮站交公粮,眉齐路上架子车排成长龙。我和小伙伴在粮站院子里玩,看到坐北朝南的两层楼房感到奇怪:还有垒起来的房子?能住人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坐在栏杆上往下滑,一趟一趟,乐此不疲,心想:什么时候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呀?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家里生活越来越艰难,住房越来越紧张。大哥初中毕业就去县人民医院当护工。二哥上高中住校,礼拜天回来跟着大伯去队上饲养室睡觉。父母虽然心急如焚,一直规划盖房子的事,可家里5个孩子要吃穿和上学,再怎么省吃俭用,也存不下钱。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农村,当时父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积极响应号召,平整土地,打井修渠,种植经济作物。我家生活发生了变化,粮食充足了,大哥当兵,二哥考上大学,我师范学校毕业当了教师。此时,父母把盖房作为家里的头等大事来抓。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发展多种经营,逐步走上富足的道路。父母在责任田里栽辣椒、种棉花,并饲养家畜。家里开支有了好转,父母开始备料,在院子南边盖起了3间砖瓦房,家里住房条件有了基本改善。
20世纪80年代末,父亲又一次动工,拆除了后院的土坯房,盖起了3间翻檐大房和2间红砖灶房,与村上厦房比起来,既气派又洋气。
1995年,我调到县城学校工作,儿子也上小学了,我与丈夫商量买商品房。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在我俩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年我们搬进三室两厅的单元楼。有了自己的家,有了书房,儿子再也不用趴在饭桌上做作业了。
时光飞逝,跨越新世纪的门槛,国家一天天繁荣富强起来,人民生活就像吃甘蔗节节甜。儿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和丈夫决定换面积大点的房子。2006年,我们卖掉原来的房子,住上南北通透、光线充足的130平方米的房子,实现了多年来的梦想,幸福感从心底升腾。
如今,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许多农村人也在城里购买了商品房,农忙种地、农闲打工,孩子上学也方便。从茅草房到土坯房,再从砖瓦房到楼房,房子的变迁既是一部家族的发展史,也是时代发展的一幅插图,折射出社会进步的伟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