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碗清水”润心田
——延安农村饮水安全“三部曲”

     延安市宝塔区蟠龙镇水厂和水库。(资料图)  
 
    过去,志丹县偏远山区水源地。(资料图)  
 
    现在,志丹县农村集中供水的水井。(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杨磊  
  延安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市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人口居住分散。尤其是位于白于山区腹地的吴起、志丹、安塞以及黄河沿岸的延川、延长和宜川的部分区域,农村饮水难的问题更为突出。  
  延安农村饮水安全经历了吃水难、有水吃、吃好水“三部曲”。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延安市紧紧抓住“资金筹措、水源建设、水质改善、巩固提升、运行管护、长效机制”五个关键,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累计投入资金16.3亿元,新建、改扩建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666处,改善和解决了涉及128.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1 第一部曲:吃水难  
  “我要去看看窑背上集雨场上的雪化了没?”12月12日,位于白于山区腹地的志丹县保安镇西阳沟村贺咀小组60岁的张良科吃过早饭,拿了一把铁锹就去了窑背上面的集雨场。  
  “嘿!雪全化了!不知道水位高了几公分。”张良科顺手捡了几根树枝,把集水槽的枯枝烂叶清理干净。“要经常来看看,破损了要维修,脏了要打扫。集雨窖是我们山里人的‘命根子’。”张良科说。  
  打扫完,张良科把铁锹用力插到地上,两手握住铁锹把,下巴顶在手上,望着眼前的沟沟岔岔,又回想起昔日吃水难情形:“过去,山下用镢头挖出的水坑就是水源,有时一场大雨就冲得一干二净,只能继续挖,一瓢水,半瓢泥,水缸里常有半尺泥。”  
  张良科说,那个年代,挑水、驮水是男人每天的“必修课”。天刚蒙蒙亮,男人们就要牵着牲口下山驮水,驮上两回,吃过早饭还得去种地。吃水,节省再节省。洗锅水喂牲口;洗脸水,大人洗了娃娃洗,洗完了拿去洗菜地。每一滴水都要用到该用的地方。  
  如果说张良科所在的白于山区腹地吃水难,那么,地处黄河沿岸的延长县罗子山镇寨石村村民吃水更难。据村民刘山林说,过去他们村到山下驮一次水得走十几里地,天还没亮就下山,赶吃早饭才能驮一回,而且水的含氟量普遍高,长期饮用后不少人出现黄斑牙。吃水问题多年困扰着沿黄儿女们的生产生活。  
  “那个年代,谁家洗衣服都是积攒下一大堆,村里的女人们三五成群,背到沟底去洗,晒干了再背回来。”刘山林回忆道,“过去吃水真难!”  
  2 第二部曲:吃上水  
  2007年,志丹县被定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之一。截至2009年,县财政累计投资1亿多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像张良科所在的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村庄,通过政府投资、村民投劳,家家户户都建起了集雨水窖。  
  “每户一个集雨水窖,上面80平方米斜坡式集雨场,雨水、雪水经集水槽流到沉淀池,经过两次沉淀后,再汇入25立方米的水窖,水窖下预埋导水管直接入户。”志丹县乡村供水管理总站站长白江介绍,目前全县有集雨水窖5000多个。这也是保障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口居住分散地区农村饮用水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  
  同村的后山窑小组村民比贺咀小组吃水条件更好一些,村中打了一口400多米深的机井,把井水引到山顶的蓄水池,再引流到每个农户家中。  
  “以前,大家用的是老式水表,偷水的、赖账的不少。”71岁的张凤民既是小组长又是管水员。他说:“现在不少户换成了卡式水表,没水了到我这里缴费。新式水表计费精准,村民不像以前那么浪费,都知道节约用水。”  
  志丹县乡村供水管理总站站长白江告诉记者,全县农村类似后山窑小组这样的农村集中供水现有248处,此外,县上还采用一户一井(浅机井)的办法解决了5000多户分散农户的吃水问题,也解决了部分川道农村发展设施农业的用水需求,在解决饮水安全的同时有力促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远在黄河沿岸的寨石村,今年实现了引水上山。山下建池蓄水,通过大功率的水泵引到山上的蓄水池,经消毒处理,再引流到家里,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刘山林说,通水的那一天,看着清澈甘甜的山泉水流进水缸,那一夜激动得久久不能入睡。  
  3 第三部曲:吃好水  
  延安不同地区的水源条件、地形条件、人口居住条件决定了不同的供水工程形式。据延安市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指导站站长韩会介绍,全市现有农村供水工程6106处,其中集中式3880处,分散式2226处,农村供水覆盖总人口167.49万人,农村饮水集中供水率90%、自来水普及率90%、供水保证率95%以上。全市3880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中,城市管网延伸工程13处、千吨万人工程14处、千人工程(千人以上千吨万人以下)92处、百人工程(百人以上千人以下)3761处,规模化(千吨万人以上)供水工程覆盖人口32.82万人。全市2226处分散式(百人以下)供水工程中,集雨水窖650处11664眼,水井1043处18733眼,引泉或沟溪水533处。  
  “以前吃水是‘打游击’,这个井拉几天,那个井拉几回,没个固定的吃水地儿。”63岁的高金满是延安市宝塔区蟠龙镇蟠龙村人,提及吃水问题颇有感慨,现在虽然吃水要掏钱,可吃的是方便、干净和安全。  
  2008年,宝塔区依托孙台水库的水资源,开始进行青化砭、蟠龙两镇居民和厂矿企业的生活生产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历时两年,供水工程建成投用,解决了水站下游2万余人的吃水问题。  
  “水库的水引入水厂后,经过预沉、絮凝、沉淀、过滤、消毒,达标后出厂。”宝塔区蟠龙供水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延岗介绍,出厂水每天要检测两次,源水每月检测一次。  
  标准化、智能化的水厂建设,使集中供水保障率高,安全程度高。2021年,宝塔区蟠龙镇供水有限公司被水利部授予部级规范化水厂。负责人杨延岗表示,公司定期“敲门入户”巡查,检查管网、泵站、水处理构筑物、取水设施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水质合格率全年保持在98%以上、供水保证率95%以上。  
  为了让全市百万农村群众吃上好水、放心水,市县两级高度重视水质安全保障工作,持续加强水源保护、净化消毒设备配套和饮用水水质检测。水源地保护方面,延安市集中式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保护范围全面划定,累计设立水源围网239千米、界桩718个、标志牌6091块,监控安装摄像头255个,源头水质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净化消毒配套方面,全市安装净化设备292台、消毒设备4916台、家用净水器31166套,全市农村供水工程消毒设施实现全覆盖,集中式供水工程消毒设备配套率达到99.36%;水质检测方面,建立了供水单位自检、水行政主管部门巡检、卫健部门抽检的农村供水“三检”制度。2023年计划检测水样7276份,目前已检测7021份,占计划任务的96.5%,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