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安康:搬迁群众圆了“安居梦”
    老年人在紫云南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里活动。

    龙头嘴社区工厂。(资料图)

    刘家沟社区整齐划一的小菜园。

  本报记者 李冀安 文/图
  随着“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安康市33.52万人告别大山进城入镇,在集中安置区成为“新居民”。
  近年来,安康市持续系统实施“充分就业、技能就业、创业带动、社区工厂扶持、农业园区提升、以工代赈助力”六大乐业工程,取得了群众增收、产业兴旺、社区繁荣、乡村和美的“多赢”效果。同时,全市在搬迁安置点实施小菜园、小超市、小库房、小厅堂、小餐桌、小课堂“六小”暖心工程,让广大搬迁群众搬得放心、住得安心、生活舒心,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
  1 新景象 托起“稳稳的幸福”
  12月12日,记者走进安康市汉阴县平梁镇兴隆佳苑社区,刘作唐正在餐厅收拾。“我们餐厅有418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160人就餐,投资有10多万元,今年5月开业,餐食价格要比外面便宜,所以社区群众都爱来这里就餐。”刘作唐说,以前在山里交通不便,孩子上学也不方便。现在搬到社区住进120平方米的新房子,楼上是住房,楼下能上班,孩子上学也方便。
  据了解,兴隆佳苑社区安置搬迁群众443户1756人。为确保群众搬迁后有事干,能持续增收,2019年,汉阴县平梁镇兴隆佳苑蚕桑专业合作社成立。该合作社采取“村企+党支部联建”的形式与安康市蚕种场有限公司合作,带动群众发展蚕桑产业。据兴隆佳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蔡清介绍,合作社由过去单一养蚕、卖茧转变为现在集制种、养蚕、出售于一体的蚕桑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带动400余人长期稳定就业,人均月工资2500元至3000元,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在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商超购物中心、矛盾调解中心、红白喜事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机构一应俱全。“这里有好的居住环境、好的教育环境。生活在这里真方便!”陈兴松说,是搬迁改变了他和家人的生活。2019年5月,陈兴松全家从漩涡镇朝阳村搬迁到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生活,不再“候鸟式”外出打工,陈兴松的妻子进了社区工厂上班,孩子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能上学。看着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陈兴松感慨不已。
  今年,汉阴县易地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4261户8085人,帮助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家庭实现1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我们易地搬迁社区都有配套的农业园区,还建成毛绒玩具、电子线束等各类新社区工厂22家,带动就业1558人。”汉阴县发改局副局长杨运宝告诉记者。
  目前,安康市创新实施“百园航母、千园提升、村村覆盖”工程,近20万名搬迁群众因“园”兴业致富;全市落实“村村覆盖”筑根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搬迁安置点”模式,搬迁社区配建农业产业园940个,吸纳就业3.2万人,搬迁群众在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吸纳就业中直接受益。
  2 新家园 共同守护
  2019年建成的蜀河镇龙头嘴社区是旬阳市重点集中安置社区,居民来自周边乡镇,生活习惯各异。针对4005户群众搬迁后的生活,龙头嘴社区党支部书记胡杰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冲在前、干在前,率先垂范、履职尽责,让搬迁群众由“安居”实现“优居”。
  今年81岁的住户胡龙才儿女不在身边,吃饭成了问题。经过龙头嘴社区党支部与社区“小餐桌”负责人,同是搬迁户的孙现根商定,定时为老人提供送餐服务,既满足了老人的用餐需求,又为孙现根经营的小餐馆带来了收益。留守老人杨树荣说:“小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较多,有了‘小餐桌’,为我们老年人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也让我们体会到‘家’的温暖。”
  对于住户潘登河来说,就想拥有一块自己的菜园。闲暇时间,种种菜,既打发了时间又可以节省买菜的开支。社区经过调研后,就开发了多个面积不一的小菜园,免费分给搬迁群众。潘登河分到位于社区停车场下河边的一块菜地,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黄瓜和萝卜郁郁葱葱,不但满足自己对时令蔬菜的需求,还可以送一些给邻居食用。目前,旬阳市在集中安置区实施小菜园、小超市、小库房、小厅堂、小餐桌、小课堂“六小”暖心工程,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全覆盖。
  蜀河镇三官社区二组李秀芳自从搬到龙头嘴社区,两个孩子在距家仅一墙之隔的学校读书,丈夫在外地工作,她在楼下的社区工厂上班,每月还可以拿到4000元左右的工资。“楼上居住、楼下上班挺好的,算下来比在外打工强得多,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李秀芳说。像李秀芳所在的社区工厂,龙头嘴社区就有4家。目前,旬阳市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全覆盖,安置就业12113人,让搬迁群众的腰包真正鼓起来。
  据了解,安康市开展“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行动,1.49万名搬迁群众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兜底安置就业,15.22万名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基本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平均每户2人就业。全市以就业服务中心为引领,将1388个村劳务公司建在群众“家门口”,为2800余个企业达成用工需求37万个,35.2万人顺利就业,实现搬迁群众转移就业11.6万人。
  3 新生活 干部群众连心结对
  “有了这块地,吃菜就不花钱了。咱农民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有地可种,心里踏实。”12月13日,从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搬迁到江北街道刘家沟社区的陈命红聊着自己的小菜园。
  刘家沟社区利用周围村民闲置土地开辟多个“小菜园”,每年提供菜苗,解决搬迁群众吃菜问题,同步建设水井和灌溉池,解决菜园用水问题。目前,该社区已配建小菜园218个,爱心企业免费捐赠1.3万株菜苗,1006人从中受益。
  刘家沟社区还积极构建以“小餐桌”服务为主体的社区助餐服务体系,向搬迁群众中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留守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集中就餐、送餐服务。同时提供棋牌娱乐、读书看报、短时休息场所。“社区积极推进安置项目建设,帮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刘家沟社区书记刘兴文说。
  据了解,汉滨区落实“3+1”包联帮扶机制(即:1名原籍村干部、1名现籍村干部、1名帮扶干部结对包抓1户搬迁群众),5000余名党员干部与4万余户搬迁群众连心结对,提供贴心帮扶;建立“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楼栋党员中心户”网格化管理体系,设立网上管理服务便民平台,实现“双网管理”,通过热心帮忙、贴心代办、用心服务,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融入感。同时,搬迁社区党组织还与周边乡村、社区工厂、农业园区结对联建,为搬迁群众解决就近就业岗位5000余个,让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安康市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在搬迁社区配套实施小菜园、小超市、小库房、小厅堂、小餐桌、小课堂“六小”暖心工程,带动搬迁群众自主参与幸福家园建设。目前已累计建成项目353个,实现100户以上社区全覆盖,真正实现了从农民到新市民的转变,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