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渭南:打造千亿元农业全产业链
  郭英 王军锋
  渭南市地处陕晋豫三省接合部,位于八百里秦川宽阔地带,是西北地区优越的农业生态区,素有“陕西粮仓”之称。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渭南市在农业领域涌现出众多“金”字招牌。富平柿饼和山羊奶、白水苹果、临渭葡萄、大荔冬枣等一批土特产品驰名中外。
  保面积扩规模 夯实稳产基础
  近年来,渭南市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树立由“产品抓产业”、用“产业抓链条”、以“链条抓体系”的“大农业”理念,推进贯通“产加销服”的链条建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初步打造出粮食、苹果、乳制品、蔬菜等7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目前,全市7条产业链产值达986亿元,成为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渭南市立足产品抓产业,出台多个方案,对全市粮食、苹果、蔬菜等种植业及奶牛、奶山羊、生猪等养殖业进行了统筹布局规划。同时,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创建农产品标准化集成示范基地为抓手,持续推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升。
  其中,渭南市以富平、蒲城、大荔等县为重点,打造规模化“吨良田”40万亩,辐射规模化“吨良田”面积达150万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7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50万吨以上;以富平、蒲城、临渭等县(区)为重点,奶山羊存栏达150万只;以合阳、大荔、华阴等县(市)为重点,奶牛存栏达11万头;以白水、澄城、合阳等县为重点,种植苹果面积保持在130万亩左右,产量达170万吨以上。
  强优势补短板 构建产业体系
  经过自动化、程序化、智能化生产,一袋袋面粉从陕西粮农富平西瑞面粉公司生产车间源源不断传输出来。目前,该公司日加工面粉约1800吨,系列产品有60多个种类。
  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位于临渭区的渭南葡萄产业园采用鲜食葡萄,成功研发生产出多款葡萄酒、葡萄醋、葡萄饮品等产品,为葡萄附加值提升打开新空间。
  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渭南市7大产业贯通科技化赋能、标准化生产、工厂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体验式休闲观光等多个环节,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如白水县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建立了一支高效的科研队伍,培育出20余个国字号新优品种。白水县副县长张斌介绍,目前全县已形成包括新品种研发、苗木培育、技术支撑、社会化服务、品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苹果产业体系,并已引进企业开展林果智慧化生产装备研发。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不仅要补齐研发、加工、储运、销售等方面的薄弱之处,更要让各环节和主体形成紧密关联、有效衔接、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晓锋说,一方面农业有固定的生产周期,产业链要环环相扣成为闭环,才能确保上下游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只有发挥好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才能让产业链各参与主体,尤其是村集体和农民享受到发展红利。
  推示范促引领 形成梯次带动
  渭南市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中,通过培育重点“链主”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进行有机衔接,形成“链主企业+链队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梯次带动机制。
  为支持龙头企业及相关主体发展,渭南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渭南市中心支行,建立全产业链金融服务“行长+链长”机制,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家商业银行、一套支持政策”,如明确建设银行渭南分行、邮政储蓄渭南分行分别专门支持乳制品产业链、粮食深加工产业链发展;乳制品产业链发挥红星美羚、圣唐乳业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家庭农场”、入股加盟、托管租赁等发展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建成健康养殖示范场20多个。
  “在奶山羊产业链发展中,我们先后通过引进多家企业落户,采用基地建设、合作经营、订单收购、托管代养、劳务就业等方式,发展新型经营主体710个,带动2.5万户12万人从事奶山羊产业。”富平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杜荣说。
  如今,以链式发展为抓手,渭南市已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48家。科技驱动、基地推动、企业带动和品牌拉动,正成为推动特色农业大市向特色农业强市转型的强劲动力。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