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乡村变化说不完
村道变迁
  刘锋

  我的家乡姜仁村在西安市长安区西面,是一个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大村。村里有东、南、西、北四条主街,每条主街都与长短不一的街巷相通,如同一个巨大而规整的棋盘。
  从蹒跚学步的幼童到健步如飞的中年,我逛过每一条街巷,走过每一条村道。这些大大小小的村道,无论过去多少年,它们的变化深刻在脑海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我的家乡也实行了土地承包制,家家户户沉浸在“分田到户”的喜悦中。每个人似乎都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无一不焕发出激情四射的干劲,广袤田野生机勃勃,粮食产量连年增长。
  可是,每年临近秋收时节,总有一场令人备受煎熬的连阴雨给村民当头一棒。节气不等人,秋收过后,还要及时秋播。面对早已熟透的庄稼,村民不得不冒雨抢收。无奈村中所有的进出道路,无一不是坑洼不平的土路,在雨水的浸泡和车辆的碾压下,变得泥泞不堪。无论是人力的架子车,还是机动的拖拉机,如同蜗牛般艰难行进着,给运输带来极大的不便。
  秋收秋播之后,道路越发难走,成为笼罩在村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云。好不容易盼来天气放晴,村民纷纷自发地拿着铁锨,把路面铲平。可是,还未等路面完全干透,一场雨过后,又变得泥泞不堪。
  要想富,先修路。进入农闲时节,村民用拖拉机从砖瓦厂运回废弃的炭渣、砖块等,把它们铺在路面上。尽管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路面坑坑洼洼的情况,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泥泞不堪了。
  后来,村民相继拆掉了土木结构的瓦房,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楼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再后来,随着汽车下乡政策的推进,村民的出行工具由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小汽车。很多农户门前停放汽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可是一旦遇到雨雪天气,村里的道路依旧泥泞,坑洼不平的土路实在是大煞风景。汽车进村经常轮子打滑,半天挪不了窝,即便勉强开进来了,也是浑身泥水。要是在街道上搭棚待客,前来的宾客无不是两腿泥,扫兴而归。
  于是,修路再次被村民提上议事日程。经过商议,一致决定集资修路。根据各家各户的庄基宽度,分摊费用。说干就干,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大家分工协作。有的开着卡车移走堆放在街道上的杂物,有的开着挖掘机拓宽铲平路基,有的根据路宽布置挡板,有的开着搅拌车从商混站运来混凝土……干得热火朝天。几天工夫,整个村子街道的土路全部用混凝土浇筑而成。
  整修一新的街道在路边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更加平坦整齐、宽敞明朗。路边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晚上灯火通明。从此,无论是出行,还是生产运输,村民行走在平坦笔直的道路上,满怀信心创造美好生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