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2月04日
家乡的蜕变

赵林祥
蔬菜冬贮时节,我回到老家农村。
湋水河两岸的田野里,到处是忙碌着拔萝卜、收白菜的农人。二叔却叼着烟,悠闲地在地头转着,家里责任田种的是清一色透心红萝卜,眼见别人家收获蔬菜装车外运,或拉回家晾晒窖藏,忙得脚不沾地。连我看了都替他着急,担心这几十万斤的萝卜如何销售。二叔大概看出了我的焦虑,呵呵一笑说:“祥娃子,咱家种的是订单蔬菜,啥时候起萝卜,农贸公司自会安排,我到时候光在地头数票子哩。”
老家地域偏僻远离城镇,改革开放前交通极为不便,打下的粮食卖不出去,农户辛辛苦苦养大的肥猪,都要用架子车拉到十里外的镇上交给收购站。陡峭的黄土坡路,空车子走一趟都是满身汗水,老一辈人没少受苦。若要富,先修路。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到家乡,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村民砸石子、填土方、上劳力,大干半年修通了连接县城的大枣公路。宽敞平坦的路面刚铺上石子,就有城镇的商户和外地的商贩,开着大小车辆接踵而至,收粮收猪收特产,就连村里到处乱扔的蛇皮袋、猪骨头、废铜烂铁,都为农户换回了硬扎扎的票子,乡村经济由此活跃起来。
公路通,百业兴。随着大枣公路连续两次拓宽硬化,铺上了黑亮的柏油,村上有了直达县城的班车,结束了千百年来出门难的历史。
当年有手艺的人率先行动起来,蛇皮袋装上铺盖衣物,搭车进城开启了打工挣钱的新旅程。个别胆大的能人干脆把附近村里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拉起农民建筑队,到处承揽工程,修路建桥盖楼房,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就连姑娘、媳妇也不甘落后,农闲时节进城当保姆、干家政、摆地摊、帮人看店。全村人各显其能,在各行各业觅到挣钱的门路。不几年,家家粮囤满,户户有了存款。于是,从第一批起家的包工头开始,农户接二连三推倒旧房盖新屋。短短十年间,湋水河两岸的村庄全部旧貌换新颜,由过去低矮丑陋的土坯房,变成了新砖到顶、窗明几净的大瓦房或二层楼房,偏僻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工潮刚兴起那阵儿,农村通信极不方便,全村仅在村委会有一台座机电话,还不对外使用。农民工操心家里的老小,父母牵挂在外的儿女,就只能写信联系,通常一周才能收到。要是谁家碰上个紧要急事,还得扔下手头活,去县城邮局发电报,花了钱不说费时费力又耽搁农活。公路通了不久,电话线就顺着四通八达的路网拉进村里,最先是十字路口开商店的五祥哥家安装了电话,乡亲们有事就可以掏上电话费尽兴拨打,大大提高了通信时效。打电话快捷又方便,何乐而不为,家境殷实的人家跟着行动起来。也就两三年间,村里响起了悦耳的电话铃声。
改革开放激活了通信业在农村的迅猛发展,也为信息时代铺平了路径。随着网络延伸至乡村,新兴的智能手机与互联网,为村民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外挣了钱的能人们纷纷返回家乡,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种植。农业合作社和养殖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在湋水河两岸冒出来,乡村经济更加兴旺发达。村里人不用出门,就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挣钱,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上班的日子。像二叔这样种了一辈子地,把土地当命根子的老农人,自然舍不得家里的承包地。年老力衰也不用怕,他们通过与农贸公司或种植合作社签订农作物收购合同,由公司提供种子、化肥等所需农资,自己只管播种,做些浇地、间苗、除草之类的轻省活儿,不用操心收获与销售,就可以按比例拿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收益。这样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实现了传统农业向新型现代农业的蜕变,达到了利农惠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