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我省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本报记者 杨杰
  初冬时节,万物始藏,坐落于秦岭脚下的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道四皓村又是一番新景象。
  11月22日,行走在平坦整洁的村道上,两边民居错落有致,淡黄色的外墙在阳光下格外耀眼。镶嵌着青瓦石磨的水系乡愁景观墙引人驻足,老物件的巧妙构建让乡愁有处可寻。垃圾分类知识长廊、家风家训长廊、村民休闲广场、商山四皓观景台……一处处特色景观绘就了“高颜值”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我们将‘清三堆、治六乱’作为切入点,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打造村级特色景观,同时全力推动‘小三园’建设。”四皓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骆小爱告诉记者,依靠干群合力、共治共建,四皓村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优化乡村治理,先后获评“西安市美丽庭院示范村”和“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好山好水,宜居宜业。从昔日“落寞村”到今朝花园乡村,四皓村的蜕变是我省积极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
  连日来,我省聚焦美丽宜居村镇建设,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农房质量安全提升等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建立“横向联动、纵向贯通、齐抓共管”推进机制,同时印发《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评价标准》,围绕村庄环境整洁、基础保障完善、民居风貌传统等8方面53项指标建立考核方法,确保乡村建设工作落地落实。
  在安康市平利县,“青瓦马头墙、白壁格子窗”的徽派元素民居点缀于山水之间,如此巧思让村庄变景区,群众更安居。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让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照进现实,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十四五”期间,我省创建10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10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1万户宜居型示范农房,持续推动省级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3亿元投向农村,并优先在示范镇打造2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
  为全面提升村庄风貌,下好规划“先行棋”,我省以“设计下乡”为抓手,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出31名专家教授和84家设计单位组成100支帮扶团队,深入乡村开展“百村示范、百团帮扶”活动,全面助力乡村风貌提升。
  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上,我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科学统筹、资源整合,让关中传统民居在传承与“活化”中重焕新生,同时结合自然环境和地域特色,打造一批有颜值、有内涵、有特色的陕西美丽宜居村庄样板,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