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7日
读书暖冬夜

曹彦强
寒冬夜来,爬上温热的土炕,披上薄薄的被子,偎着炕角,捧着书本读书,身舒爽,心惬意。偶尔还会听到窗外呼呼的风声或者远处传来的狗吠声,抑或是闻到厨房飘来的饭食香味,一切都充满着诗意。
这是我小时候常常经历的,那时家里虽已通了电,但也会时常停电。每当停电时,祖母总是把土炕烧得很热。晚饭过后,我总是盘腿坐在炕的一角,点上煤油灯,捧着书看起来,像沐浴冬日的暖阳一样,既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也能感受精神的满足。
面对沟壑纵横、生我养我的黄土高坡,我时常会想书本中满是青山绿水的地方会是什么样子?土炕的暖、煤油灯的光温暖了我的身,畅游白纸黑字之间的快乐帮我打开了大山外面的世界。灯芯一根根换,书也跟着一本本换,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从明清小说到现代名著,从历史到文学,从哲学到地理……冬夜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童年,也温暖了时光。
有时候,祖母心疼我,常劝我不要熬夜读书,说容易读坏眼睛。父亲却不认同,总用严厉的语气说:“不吃几年读书苦,必吃一生生活苦。”
吃惯了读书之苦,也便不觉得苦了。唐代戎昱“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明代宋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些古人都以读书为乐。他们或是“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或是“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想来,只有寒窗内能方能静心品读,方能在书中寻找自我,升华初心。
“春困秋乏夏打盹”说的是人体随季节气候变化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应。其实,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春天,气温回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读书慵懒倦怠;夏天,炎热高温,人体消化功能减弱,食欲不振,读书心烦意躁;秋天,天气干燥,草木凋零,读书惆怅感伤。唯有冬天,天寒地冻,反而使人头脑清醒,读书更无杂念,对书中的内容理解得更为透彻。
冬夜没有了春夜喜雨润得万物繁盛,没有了夏夜的蝉语蛙鸣,没有了秋夜的高空淡云与凉风瑟瑟。尽情捧起书本,肆意去读,书中自有春风,自有夏雨,自有秋收。冬夜读书,心随着作者的情思,或漫步赏景,或低头沉思,既能让内心变得从容,让目光变得敏锐,又能感悟穿越时空的力量,也能感悟生命和生活的真谛。
现在,伴着轻柔的音乐,在行云流水的气氛中,冬夜依床头,重读朱自清的《背影》,依然被文中浓烈的父子之情而感动得泪眼婆娑;重读《红楼梦》依然被林黛玉的悲剧而伤情。一读囫囵吞枣,看的是热闹;二读吟味,读的是人情;三读细究,悟的是人生。读有时代内涵的书,用心品读老舍的深情与广博、张爱玲的细腻与婉约、金庸的飘逸与洒脱、沈从文的浪漫与古朴、路遥的匠心与艰辛,这些文字的穿透力足以抵御触手可及的冬日寒凉。
从孤灯一盏到柔曲一首,变迁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对读书的热爱。冬夜读书,眼到口到心到,痴痴咀嚼,细细品味,人生在阅读中渐渐厚重,灵魂在书香中冉冉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