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15日
一碗芝麻疙瘩
阿巧
陕南乡下有一种习俗,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也就是寒衣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吃芝麻疙瘩。
记得小时候,到了寒衣节这一天,吃过午饭后,我婆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她先是小心翼翼地把挂在楼坎上的布袋拿下来,袋子里装的是芝麻。婆倒一些芝麻在茶盘里,然后将袋子的口扎紧,踮着脚把袋子再挂回楼坎上。
婆把装芝麻的茶盘放到桌子上,对我和姐姐说:“小孩子眼尖,把芝麻里的土和叶子拣干净,晚上给你们做芝麻疙瘩吃。”一听要吃芝麻疙瘩,我和姐姐就赶紧搬个小凳子坐在桌子边,乖乖地拣土和叶子。
婆利用这空档去和面。一个溜光圆滑的面团成型后,婆把它放在搪瓷盆里,用蒸布盖好,先让面醒一会儿。这样擀出来的面片筋道又爽滑。紧接着,婆把我们拣干净的芝麻用清水淘洗一遍,捞出来沥干水分。然后把湿芝麻倒进热锅里,只听见“嗞啦”的一声,铁锅里冒出一股股白气,婆用铲子不停地翻动芝麻。白气散尽,锅里的芝麻开始鼓胀,泛黄,然后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芝麻在锅里跳起舞来,偶尔还有调皮捣蛋的,一下子就蹦到锅台上、地面上。这时候,婆就会说,炒芝麻一定不能着急,要用小火慢慢炒,不然芝麻炒焦了,就变成苦的了。
芝麻炒好了,婆用勺子挖一点点给我和姐姐,不停地说:“太烫了,晾一会儿吃,小心烫了嘴。”炒芝麻的浓郁香气弥漫在整个厨房里,直往鼻孔里钻,馋得我们等不及放凉,一边吹气,一边捏一小撮放进嘴里。芝麻的味道真是太香了!那时候觉得,再没有比炒芝麻更美味的食物了。
然后,婆开始在案板上擀面。那时候,我家是九个人的大家庭。婆要擀两案板的面才够大家吃。擀面是个体力活,长长的擀面杖在婆手里灵活地转动着,一坨面从圆盘大,到盆子那么大,再到圆筛子那么,或者更大一些,婆的额头上渐渐渗出一粒粒的汗珠。两案板面擀下来,婆往往累得腰疼胳膊酸。
婆擀好了面,切成包疙瘩的面片,就开始调芝麻馅。芝麻馅里一般都是加葱花、韭菜之类的食物。调好芝麻馅,就开始包疙瘩了。只见婆用手捏起一个面片放在左掌心,右手用勺子挖一些芝麻馅倒在面片上,轻轻一卷一折,再两手一捏,一个光滑白润的芝麻疙瘩就做好了。婆擀的面片薄厚匀称,白白的面皮光洁透亮,隐约可见芝麻疙瘩里暗绿色的馅。
等婆把芝麻疙瘩包完,整齐地摆放在案板上,上百个疙瘩像元宝一样挨挨挤挤着,那阵仗不亚于排队检阅的士兵。紧接着,婆准备煮疙瘩的配菜。嫩生生的青翠白菜、白生生的细嫩豆腐,加上一把当季的嫩蒜苗,炒好一起放着备用。红油辣椒是必不可少的,姜、蒜等蘸料也配齐了。
天色渐渐暗下来,地里干活的大人都回家了,大家七手八脚一齐行动起来,准备煮芝麻疙瘩了。这时候,爷洗净手,在院子里摆个小桌子,把香裱、纸钱摆好,点上蜡烛,用草木灰在地上画五个圆圈,每个圆圈里放些纸钱。芝麻疙瘩煮好了,满满的一大锅,香气四溢。爷先盛一大碗放在院子里的桌子上,然后开始焚香,作揖,磕头。祭拜完毕,我们才能动筷子吃芝麻疙瘩。
后来,我长大了,到了南方工作。南方人只过中元节,不过寒衣节,我就再也没有吃过芝麻疙瘩了。如今,爷和婆都躺在故乡的山峁峁上。他们坟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一茬又一茬……
陕南乡下有一种习俗,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也就是寒衣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吃芝麻疙瘩。
记得小时候,到了寒衣节这一天,吃过午饭后,我婆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她先是小心翼翼地把挂在楼坎上的布袋拿下来,袋子里装的是芝麻。婆倒一些芝麻在茶盘里,然后将袋子的口扎紧,踮着脚把袋子再挂回楼坎上。
婆把装芝麻的茶盘放到桌子上,对我和姐姐说:“小孩子眼尖,把芝麻里的土和叶子拣干净,晚上给你们做芝麻疙瘩吃。”一听要吃芝麻疙瘩,我和姐姐就赶紧搬个小凳子坐在桌子边,乖乖地拣土和叶子。
婆利用这空档去和面。一个溜光圆滑的面团成型后,婆把它放在搪瓷盆里,用蒸布盖好,先让面醒一会儿。这样擀出来的面片筋道又爽滑。紧接着,婆把我们拣干净的芝麻用清水淘洗一遍,捞出来沥干水分。然后把湿芝麻倒进热锅里,只听见“嗞啦”的一声,铁锅里冒出一股股白气,婆用铲子不停地翻动芝麻。白气散尽,锅里的芝麻开始鼓胀,泛黄,然后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芝麻在锅里跳起舞来,偶尔还有调皮捣蛋的,一下子就蹦到锅台上、地面上。这时候,婆就会说,炒芝麻一定不能着急,要用小火慢慢炒,不然芝麻炒焦了,就变成苦的了。
芝麻炒好了,婆用勺子挖一点点给我和姐姐,不停地说:“太烫了,晾一会儿吃,小心烫了嘴。”炒芝麻的浓郁香气弥漫在整个厨房里,直往鼻孔里钻,馋得我们等不及放凉,一边吹气,一边捏一小撮放进嘴里。芝麻的味道真是太香了!那时候觉得,再没有比炒芝麻更美味的食物了。
然后,婆开始在案板上擀面。那时候,我家是九个人的大家庭。婆要擀两案板的面才够大家吃。擀面是个体力活,长长的擀面杖在婆手里灵活地转动着,一坨面从圆盘大,到盆子那么大,再到圆筛子那么,或者更大一些,婆的额头上渐渐渗出一粒粒的汗珠。两案板面擀下来,婆往往累得腰疼胳膊酸。
婆擀好了面,切成包疙瘩的面片,就开始调芝麻馅。芝麻馅里一般都是加葱花、韭菜之类的食物。调好芝麻馅,就开始包疙瘩了。只见婆用手捏起一个面片放在左掌心,右手用勺子挖一些芝麻馅倒在面片上,轻轻一卷一折,再两手一捏,一个光滑白润的芝麻疙瘩就做好了。婆擀的面片薄厚匀称,白白的面皮光洁透亮,隐约可见芝麻疙瘩里暗绿色的馅。
等婆把芝麻疙瘩包完,整齐地摆放在案板上,上百个疙瘩像元宝一样挨挨挤挤着,那阵仗不亚于排队检阅的士兵。紧接着,婆准备煮疙瘩的配菜。嫩生生的青翠白菜、白生生的细嫩豆腐,加上一把当季的嫩蒜苗,炒好一起放着备用。红油辣椒是必不可少的,姜、蒜等蘸料也配齐了。
天色渐渐暗下来,地里干活的大人都回家了,大家七手八脚一齐行动起来,准备煮芝麻疙瘩了。这时候,爷洗净手,在院子里摆个小桌子,把香裱、纸钱摆好,点上蜡烛,用草木灰在地上画五个圆圈,每个圆圈里放些纸钱。芝麻疙瘩煮好了,满满的一大锅,香气四溢。爷先盛一大碗放在院子里的桌子上,然后开始焚香,作揖,磕头。祭拜完毕,我们才能动筷子吃芝麻疙瘩。
后来,我长大了,到了南方工作。南方人只过中元节,不过寒衣节,我就再也没有吃过芝麻疙瘩了。如今,爷和婆都躺在故乡的山峁峁上。他们坟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一茬又一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