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16日
八一水库礼赞

李永明 王明卷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这首民歌《我来了》创作于安康八一水库建设时期,真实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康人建设八一水库时战天斗地、气吞山河的精神面貌。
为提高粮食产量,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1958年,由3万余名民兵和退役军人等组成“安康农业八一基建团”,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在富家河源头下游38.5公里处动工修建八一水库蓄水工程。工程采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因工程大、渠线长、地质复杂,方案几经变更,工程三上三下。1976年,一条有8个流量、跨越29座山头、经过75处险崖,穿过17个隧洞、绕过23道河湾,全长32公里的盘山渠道竣工通水,灌溉面积6.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惠及五里、关庙数十个乡镇。
八一水库工程工期长达18年,累计投工约1500万人(次),完成土石方700余万方。老一辈建设者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战天斗地、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逢山凿渠,遇河搭桥,肩挑背驮,筑坝建库,奇迹般地在河道上筑起了大坝,在崇山峻岭上凿出了渠道。他们靠的是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种种艰险,创造了奇迹。这种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了一代代人,建成的八一水库成为惠及万民、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那是一段激情的岁月,在那感天动地的热潮中,每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每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当年参加劳动的老一辈水利人说:“那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是最动听的音乐,那激情澎湃的劳动号子是最感人的诗篇。”
八一水库的建成解决了人畜饮水、农业灌溉、排涝导洪等问题,让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让穷山沟变成了米粮仓,让数万名村民告别了吃粗粮的历史,每家每户都吃上了白米细面,过上了美好的幸福生活。可以说,八一水库的建成对安康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改变了汉滨区落后的水利基础设施状况。
进入新世纪,八一水库建设精神继续鼓舞着新一代水利工作者开拓进取、奋勇前进。1998年,因八一水库上游暴雨,大量淤泥进入库区,导致水库濒临报废。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八一水库灌区灌溉面积锐减、用水矛盾突出的问题,2000年,在八一水库下游5公里处开工建设黄石滩水库,2006年8月投入蓄水运行,是安康市目前最大的农业灌溉工程,灌溉面积7万余亩。
今天,黄石滩水库积极践行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和治水新思路,在新时期水利建设征途上,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努力将黄石滩水库建设成为一个生态良好、设施完善、惠及民生、流域和谐、管理规范的现代化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