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绿色铜川
    俯瞰印台区刘村山体公园,蛇形公路掩映青山间,非常壮观。张宝光 摄

    晨雾中的陈家坡新村。石铜钢 摄

    朱鹮已成为铜川一张独特的“生态名片”。李雪平 摄

    药王山景区古柏苍翠,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研学。黄萍 摄

  王根平
  近年来,铜川林业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山清水秀、绿满铜川”作为奋斗目标,围绕“增资源、兴产业、惠民生”总体布局,立足“森林、湿地、自然景观”三大阵地,全面推行林长制,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绿化成效明显,森林资源总量全面提升,林业产业稳定群众增收,林业固碳能力持续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林业高质量发展由“浅绿”持续推进“深绿”。
  目前,铜川市林业用地面积344万亩,草地面积13.66万亩,湿地面积7854.3亩,占全市总面积的61.62%。全市森林面积210万亩,森林覆盖率48.5%,活立木蓄积量640万立方米。全市有高等植物767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5种。有野生动物254种,以鸟类为主,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余种,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2013年,铜川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宜君县、王益区、耀州区、印台区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区县和省级森林县城称号。市林业局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宜君县太安林场被评为“全国十佳林场”,皇姑庄核桃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铜川市耀州区柳林国有生态林场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林长当家,管林护林用林形成新格局
  铜川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和目标任务,建立了市、区(县)、镇(街道)、村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和部门协作机制。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市总林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市副总林长,设立林长2408人,设置林长公示牌323个。健全了林长会议、信息、督查、巡林、考核等制度,创新“林长+警长+检察长”等管理模式,夯实了各级林长守绿、护绿、增绿、用绿、活绿责任,有力推动林长制有名、有实、有责、有效,实现了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网格化管理,形成了林长抓总、林长办协调、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国土绿化,生态空间治理绘就新蓝图
  铜川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保护修复放在首位,持续造林绿化,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推进“山上治本”,聚焦城市、道路、流域、园区、景区、庭院六大重点区域绿化做实“身边增绿”。扎实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完成营造林127.9万亩,全市森林面积由190万亩增长至21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64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8.5%,提高近4个百分点,森林“四库”功能初步显现,林业生态家底和生态福祉更加殷实。市林业局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称号。
  保护优先,森林资源管理提升新高度
  铜川市广泛开展《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整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建立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目标责任制,实施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重点林区视频监控全覆盖,10年来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火灾受害率远低于省控指标。全市危险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零发生”,一般有害生物成灾率低于省控指标。663株古树名木和9个古树群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和“生态云”平台高效应用,厚植森林资源保护根基。
  生态富民,林业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铜川市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打造绿色生态经济体,因地制宜发展核桃、花椒等干杂果产业,经济林面积稳定在百万亩以上,建成国家级、省级核桃示范基地3个,树立了“宜君核桃”、“耀州花椒”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建成国家级、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7个,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9家,优良乡土绿化树种基地7个,印台区成为省级苗木花卉产业示范县,全市苗木自给率达90%以上。2021年,全市干杂果产量3.19万吨,产值7.74亿元,发展苗木花卉5.18万亩,林下经济、苗木花卉实现产值10亿元。林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取得新进展,逐步由粗放经营过渡到集约管理,经营收入不断扩大,已成为林区助力乡村振兴稳定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生态康养,加快森林旅游实现新发展
  铜川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深入推进玉华宫避暑游、照金生态游、香山红叶游、药王养生游、森林乡村体验游等多维度、多层次生态旅游体系。建设数条知名生态旅游专线,建成溪山胜境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和玉华宫、照金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太安国有生态林场荣获“全国森林康养林场”,照金牧场获得“陕西省最美草地”,宜君县成为“陕西省森林旅游示范县”。“走进森林、拥抱自然”成为城乡居民触手可及的生态福利,生态惠民富民途径日益丰富。
  朱鹮放飞,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向新征程
  铜川市两次野化放飞62只朱鹮,繁育铜川籍朱鹮202只,成为中国秦岭以北朱鹮野外繁育驯化的成功范例,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开展“清风”、“清废”专项行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湿地系统得到保护恢复,自然生态修复能力持续增强,生物多样性呈现自然向好,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境内首次拍摄到金钱豹、红腹锦鸡,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毛杓兰等。全民参与保护野生动植物已成为行动自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逐步实现。
  生态文化,林业生态文明展现新风尚
  铜川市充分利用“植树节”、“森林日”、“湿地日”、“爱鸟周”等活动宣传生态文化,建成生态科普教育基地5处,制作《绿色崛起》专题片,编辑《绿满铜川》、《铜川古树名木》画册,建成渭北首个植物园、4个全国生态文化村。邀请文化人士深入林区采风,组织中小学生走进森林,开展我和小树一起成长等系列生态文化教育活动,不断衍生“崇德林”、“共青林”、“巾帼林”、“学子林”等自发性植树活动,涌现一大批奉献林业生态建设的国家、省、市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民植绿、护绿、爱绿蔚然成风。
  深化改革,林业生态建设释放新动能
  铜川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林地承包确权149.73万亩,落实集体公益林77.97万亩,依规流转林权2.03万亩,森林保险面积达149.54万亩,集体林经营管理活力有效释放,公众参与保护森林、利用森林、发展森林意愿明显增强。优化国有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深入推进国有生态林场改革。全市7个国有林场全部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明确了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主的功能定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深化内部绩效改革,激发林场发展活力,国有林资源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宜君县太安国有生态林场被评为全国“十佳林场”。
  共建共享,森林城市建设谱写新乐章
  2013年,铜川市摘取“国”字号招牌荣誉——“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市上下齐抓共建,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乡绿化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7年,铜川市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成一批城市主题公园、城郊山体公园、乡村休闲游园和小微湿地公园等,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建成15个国家森林乡村和80多个绿化模范单位及园林式居住小区,辖区四个区(县)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区县称号,并全部建成省级森林县城。路网、水网、田网等城乡森林网络基本形成,森林资源实现了由“市民开窗见绿”到“出门见景”的飞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予“绿能量”。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如今,盎然绿色逐渐成为铜川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良好的生态日益成为全市群众幸福生活的常态。站在新的起点上,铜川林业将继续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共绘幸福美丽铜川新画卷。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