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崔福红)10月10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省外办、省商务厅相关领导出席,介绍陕西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情况。
十年来,省发展改革委始终服从服务于中央部署,围绕“五通”总体要求,积极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作用。配合国家整体外交需要,推动实现与中亚五国国际友城全覆盖,国际友城遍布全球五大洲41个国家,数量达108个,国际友好“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积极发挥杨凌发展现代农业的“国家队”作用,集成调动全省资源高水平推进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实质性运营,与60多个国家开展现代农业合作,打造国际农业技术合作“示范田”。持续提升完善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等服务功能,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化合作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十年间,陕西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翻了两番,年均增长18.4%;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12.4亿美元,占同期全省对外投资总额的23.8%,双向直接投资规模累计达120亿美元;跨境收支规模从115亿美元增加至219亿美元,年均增长7.42%,经济往来覆盖132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持续增长的数据背后,反映了陕西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也展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对推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巨大助力和美好前景。
十年来,省外办全力服务大国外交。主动做好对外宣介、积极配合设领工作、加快建设示范基地、不断优化合作平台、努力畅通领保通道、大力拓展国际朋友圈。携手践行命运与共、持续增进交流互鉴,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陕西带来的开放机遇,全省外事工作得到了极大提升。
全省商务系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持续扩大贸易规模。依托进博会、东盟博览会、广交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多元化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在哈萨克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布局26个“海外仓”。截至2022年底,杨凌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累计开展援外培训148期,130多个国家3900多名官员和技术人员参训。
加快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累计形成创新案例792项,36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83项在全省复制推广。不断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全面落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设立RCEP企业服务中心,先后建成贸易金融、跨境电商等20多个功能性平台,吸引法国达能、东航赛峰起落架维修等一大批外资企业落户。成立了种业等6个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农业自贸”示范作用不断强化。
着力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开通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和长安号跨境电商菜鸟专列,2022年开行跨境电商专列198列,增长60.9%。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