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9月27日
精准发力促增收 多措并举谋振兴




徐标 杨俊卿 文/图
近年来,安康市汉滨区积极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汉滨区委书记
范传斌表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坚持以巩固衔接统揽“三农”工作全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打造“党建引领、金融先锋”金融助力新模式,“一村一大学生村官”乡村治理经验、以旅带产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亮点备受关注;“三联”机制带动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模式受到省委领导肯定。
1 “三建三精”数智赋能 化解返贫“风险点”
为加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增强对特殊困难群众基础性、兜底性医疗保障,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防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汉滨区探索出“三建三精”医保防返贫风险监测帮扶模式,数智赋能化解因病返贫“风险点”。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乡村全面振兴路上的“拦路虎”。汉滨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大林介绍,为有效应对这一工作实际,汉滨区医保局创新举措,探索实施“三建三精”医保防返贫风险监测帮扶机制,有效防范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建系统,精准监测,筑牢因病返贫“防火墙”,智慧监测早发现,实现了重点人群“数据”监测预警全覆盖;建机制,精准共享,实现部门联动“一盘棋”,建立医保与乡村振兴等信息共享机制,对监测对象做到“因户施策”提前干预;建平台,精准帮扶,织密防范返贫“安全网”,快速认定早识别,有效解决了监测不及时、数据不精准、监测有盲点等问题。
截至目前,全区现有脱贫人口166305人,监测对象6071户20628人,监测对象中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较高的有2382户8165人,通过帮扶已消除风险3695户12896人;有86户享受防贫保政策优惠,补助资金193.89万元。
2 “一村一大学生村官”充实党组织
近年来,汉滨区大力实施“一村一大学生村官”选育计划,蓄足村干部队伍源头活水,厚实乡村振兴才智支撑,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多举措“引”,精尖人才集聚在主战场,引导大学生竞选村两委成员,激发大学生建功乡村“热土”。汉滨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大林表示,四年来,回引、选配841名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56人书记、主任“一肩挑”。全方位“育”。精干队伍成长在主战场,推行“党校+学院+基地”培训模式,选派92名大学生村官挂职锻炼,在培养锻炼中积蓄能量、提升素质。重实战“用”。精锐力量建功在主战场,积极搭建创业平台,让乡村振兴主战场成为大学生村官的“赛马场”、“带头人”、“领路人”和“贴心人”。强保障“留”。精心激励关爱在主战场,实行“三项激励”,政治激励,经济激励,成长激励,让大学生村干部有奔头、有干头、有劲头。
汉滨区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高质量的基层党组织至关重要。“一村一大学生村官”选育计划的实施,激发了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新活力,增添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动力,增强了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 打造“党建引领、金融先锋”新模式
8月11日,安康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王浩在汉滨区瀛湖镇考察座谈时强调,各级政府要用好用活金融工具,既要强化“输血”功能,更要培育“造血”功能,突出抓好巩固衔接与产业培育。据汉滨区副区长周本才介绍,汉滨区坚持强化信贷支持,扎实抓好信贷政策宣传,精准开展信贷需求摸排,确保“应贷尽贷、风险可控、稳妥有序”。要细化风险防范,科学处理防风险和促发展关系,保障资金使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用得好、有效益、收得回。要优化服务保障,持续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发展多样化融资需求,全力推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提质扩面增效。
根据安康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汉滨区坚持政府主导、银行主体、市场运作、稳步推进,着力推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扩面增效。周本才表示,汉滨区从全面推进“三农”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紧扣惠农政策,紧贴群众需求,紧跟资金使用,成功打造了“党建引领、金融先锋”等金融助力新模式,全区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发展资金90亿元。
紧扣惠农政策,组建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精细组织实施;精心培育主体,突出高标准农田以及畜牧、茶叶、魔芋、核桃等重点产业,为资金投放夯实基础。汉滨区积极实施精准摸排,确保资金及时精准投放。紧贴群众需求,创新平台,探索创建“土流平台”、“乡村金融超市”、“金融e站”,精准对接村民融资需求,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创新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活体抵押贷”、“善担贷”、“富民贷”、“企业易贷”、“裕农快贷”等信贷产品,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创新路径,成立股份制产业引导基金,推进农户整村授信及信用村镇创建。
据了解,截至7月,汉滨区整体授信67.2亿元,累计投放小额信贷15.3亿元,帮扶脱贫对象及监测户1.9万户。小额信贷扶持1.2万户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户均增收5000余元;扶持5000余户发展养殖产业,户均增收8000余元;扶持2000余户发展二三产业,户均增收1万余元。
4 聚焦产业 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汉滨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通过科学定位布局、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倾力打造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纺织服装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创新‘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产业发展模式,在五里镇、大竹园镇试点推行‘家庭工坊’,弥补企业产能不足的短板,拓宽就业渠道,解决用工矛盾,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和好评。”吴大林介绍说。
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保证农业现代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吴大林表示,汉滨区推行农户、村集体、经营主体多方共赢“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总结出“1315”经营模式,土地入股占10%、农户占30%、村集体占10%、50%用于经营主体受益,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机制,把群众镶嵌到产业链上,实现互利共赢。抓实联农带农,创新“集体经济+新社区工厂”模式,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增收带动效应。围绕263个现代农业园区,做实“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20250人;壮大集体经济,优化提升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共享“三联”工作机制,凝聚了战斗力,聚合了发展力,增强了内驱力。
5 “农茶旅融合” 融出乡村发展新路径
汉滨区始终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挖掘特色内涵,做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旅融合、茶旅融合文章,实现“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打造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汉滨区政府党组成员、乡村振兴局局长王小龙说:“‘茶旅融合’示范效应当属双龙镇。双龙镇地处‘名茶纬度’,是通过国家品种登记的茶树新品种——‘陕茶1号’发源地。近年来,双龙镇以推动‘陕茶1号’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为主线,走出了一条政府强保障、发展稳预期,产业强链条、经济稳效益,企业强带动、农户稳增收的‘三强三稳’助推产业振兴之路。”
王小龙介绍,坚持茶旅融合发展,以“茶文化+旅游”为重点,以“陕茶1号”母树生态观光园为核心,延伸做强茶产业链条,以茶促旅、以旅带产,茶旅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实现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绿了山坡、美了乡村、富了百姓。目前,全镇种植茶园2.3万亩,年产值达7500万元。
“梦里水乡画里瀛湖”、“最美小镇天下流水”、“茶旅龙头康养双龙”、“溪谷画廊生态茨沟”等,走出了“农旅融合”的新典范。汉滨区流水镇“农旅融合”融出乡村发展新路径。流水镇依托“天下流水,最美小镇”旅游品牌,聚力建设“柳岸花明、古镇新村”流水新形象,围绕“农旅、文旅、茶旅”三大主题,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实现了“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农业增值”,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小镇”。
据了解,今年“五一”期间,汉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5.7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9135万元,同比增长149.6%,实现了以旅带产,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