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岁月悠悠玉米香

  黄平安

  出身农村,对乡村和农事十分熟悉,也十分亲切。每当看到大型机械快速收获玉米的场景,当年乡村人工掰苞谷的情景便如放电影一样,在我的眼前一幕幕掠过。
  记得小时候,村里生产队为了激发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赶晴好天气及时颗粒归仓,收玉米时一般都采用“计件制”。为了挣到更多的工分,每个人都会最大限度地装满背篓,直到装不下为止。选大个的玉米棒子,一个个竖插在背篓沿口,围成一圈,在“包围圈”里装上一层玉米棒子,再围一圈,再装一层,直到装完。背篓上方垒起了一座“宝塔”,一层一层,很是壮观,人们把这一过程叫作“插花”。
  一背篓玉米棒子,背篓小的,有七八十斤;背篓大的,一般都是一百多斤。背着沉重的玉米棒子行走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必须小心翼翼,稳健前行。一旦摔倒,玉米棒子就会滚落得到处都是,又得耽误好久才能再次装好。路程远的地块,一般一天只能往返四五趟。背回来的玉米棒子经过专人称重和记账,然后按照一天的劳动成果来记工分。邻居李哥虎背熊腰,身强力壮,每次都能背回一百五十斤左右的玉米棒子。别人一天五趟也就四五百斤,而李哥一天就能背回七八百斤。
  男人们把背回来的玉米棒子集中倒在场院中间,堆得多了,就像是一座“金山”。妇女们围着“金山”而坐,一边剥玉米,一边聊天,场院里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十分热闹。去掉壳的玉米棒子,或金灿灿,或白如玉,十分诱人。但玉米棒子湿度大,不耐储存,还得将其运到通透的竹楼上,然后在楼下烧起柴火,让炉火的温度慢慢蒸发掉玉米的水分。
  玉米棒子烘干后,要进行脱粒,然后一部分卖给国家作为公粮,一部分分给每家每户作为口粮。包产到户后,很快解决了吃饭问题,人们生活不断改善,玉米的食用性大幅下降。农家收了玉米,一些作为猪的精饲料,一些拿到集市卖钱,再留一些自家酿酒用。用玉米酿的酒,口味柔和,清香四溢,带有玉米独有的清香。父亲是酿酒的高手,每年收了玉米,便用新玉米酿上一桶新酒,慰劳辛苦了一年的家人。父亲一边品酒,一边聊着家长里短,脸上漾起幸福的笑容。
  现在,我还是经常吃玉米。煮稀饭,我会加上一些玉米糁;煮米饭,我会掺一些苞谷米;炖肉汤时,我会加一些玉米粒或玉米段。食用玉米,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慰藉乡愁的方式,更是提醒自己和家人,虽然现在粮食充裕了,条件变好了,但不要忘了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每一分劳作都充满艰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