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科技云集 文化荟萃
解锁杨凌农高会的多元“密码”
    农高会C馆鸟瞰图。

    在D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展区,参会群众近距离观看果蔬紫外激光打标设备。

    孙新房(左)为参会群众介绍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杨杰/文 王东宇/图
  每年的杨凌农高会,总有一些“高精尖”、“新奇特”的东西引人注目。今年的农高会也不例外,除了智慧十足的科技“大餐”外,还有让人大饱眼福的文化“盛宴”。这些属于农高会的鲜明标签,不仅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也体现了广大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化大餐提精神
  “咚锵咚锵,咚咚锵!”
  9月20日上午,农高会B馆陕西乡村旅游展区响起一阵响亮的锣鼓声。参会的群众听到声音后迅速围拢过来,拍照、录视频、鼓掌,现场气氛热烈。
  原来,这是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石家村的木偶戏表演者正在即兴演出。台下,红色的鼓、黑色的锣、褐色的梆子齐声响起,铿锵有力的音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台上,颜色鲜艳的木偶在表演者的操控下仿佛活了起来,挥袍甩袖、眨眼吹须,逼真的动作看得人入了迷。
  不一会儿,锣鼓声就一阵高过一阵,几位艺人被里三层外三层的观看者围得水泄不通,人群中不时传出喝彩声和鼓掌声。
  在这些表演者当中,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就是72岁的石顺路。作为石家村木偶戏非遗传承人,石顺路演了几十年木偶戏,也亲眼见证了这一民间艺术的变革与传承。
  “二三十年前,一个艺人,一担箩筐,一个布架子,一个锣鼓,几个木偶,就是一台木偶戏的全部‘家当’。农村集市、庙会以及红白喜事就是我们的表演舞台,走到哪儿演到哪儿。”石顺路老人告诉记者,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传承下,如今石家村木偶戏进校园、上电视,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并于2015年正式被列入杨陵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偶戏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陕西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石顺路老人的心目中,虽然石家村木偶戏一度落寞,但好在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木偶戏近些年逐渐辉煌起来,眼下正发挥着活力与青春。
  “我带了几十个徒弟,个个能唱能跳。”这几年,虽然石顺路的演出多了起来,但他仍不忘“传承”二字。在他看来,木偶戏文化源远流长,得后继有人才行。
  科技大集“淘宝”忙
  金秋九月,杨凌农高会再次盛大开幕。这场持续举办了30年的农科盛会是一场万千农民共赴的“科技大集”。小到种子肥料、农特产品,大到农机装备、智能化系统……琳琅满目的产品和极具“科技范”的展览展示,总能让参会群众满载而归。
  9月20日,秋雨携着几丝凉意,但丝毫没有影响参会群众的热情。展馆内人声鼎沸,宣传推介、洽谈签约正火热开展,馆外也是热闹非凡。位于C馆广场的未来农业智能装备专题展,吸引了众多参会群众围观驻足。
  来自甘肃的设施农业种植户张维军穿梭在各个展区忙着“寻宝”。“我是种串收番茄的,今年是第一次参加农高会。这次来这儿希望寻找一些新技术,解决棚室的温光水控制问题。”说话间,张维军停在杨凌“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展位前,被其展出的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所吸引。
  “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全面接管温室大棚的管理,精准进行控温、补光等操作,极大提高效率,节约人力成本……”“棚掌柜”项目经理孙新房站在管控系统旁介绍着产品的特点与优势。一旁的控制演示平台上,实时天气信息、水肥一体机运行状况和棚室环境的各项指标清晰可见。
  详细的讲解和演示让张维军对这一大棚智能控制系统来了兴趣。但更吸引他的还属系统中自带的专家知识库。“这个系统联结了多名果蔬专家,会在作物生长的各个环节提出相应生产建议,还能实时为种植户答疑解惑。”听完介绍,张维军立刻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后续进一步交流。
  4个室内展馆、2个室外展区,9000余种新技术、新产品集中亮相。如今的农高会成了展商展示的舞台、农民“寻宝”的平台,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