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聚焦土壤健康 保障粮食安全
——看2023年全球土壤健康论坛如何凝聚国际共识
    2023年全球土壤健康论坛高峰对话现场。

    2023年全球土壤健康论坛成果展上展出的土壤改良技术应用。

    韩贵清在黑土地平行论坛现场作主旨报告。

    宝鸡市凤翔区2.8万余亩农田经过改造后整齐统一。

    在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的一面墙上,展示着众多土壤标本。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杨杰 文/图
  全球土壤资源状况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对土壤健康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我国在土壤健康领域进行了哪些实践与探索……这些问题,在9月19日召开的2023年全球土壤健康论坛上都能找到答案。
  本次论坛以“土壤健康与粮食安全”为主题,设置高峰对话、平行论坛、展览展示、考察观摩等环节,既有涉及土壤健康全球宏观视野的“大菜”,又有政策、技术与经验交流层面的“硬菜”,还有实地观摩土壤治理项目等“甜品”,可谓“干货”满满。
  引领 土壤健康“大菜”构建新格局
  “全球粮食安全事关人民福祉,更是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这一切与土壤健康息息相关……”当天上午,在2023年全球土壤健康论坛高峰对话现场,上合组织副秘书长尼亚扎利耶夫·努兰的发言,引发参会者的深度思考。
  土壤承载着“万物健康”的使命。在全球土壤日益退化的当下,重视土壤健康、保护粮食安全已成为国际共识。“世界土壤日”和“国际土壤年”的设立,足以印证这一事实。
  “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落户杨凌并非偶然。自农高会创办以来,杨凌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农业专家和农业企业,在这里进行技术交流。借助这一契机,关于土壤健康的合作构想也将进一步推进实施。”对此,尼亚扎利耶夫·努兰充满期待。
  中国土壤健康创新的主要方向与任务有哪些?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土壤学联合会副主席张佳宝发表了看法。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耕地地力提升与质量建设,接下来还需逐步聚焦土壤保护利用与区域资源生态的协同发展。”张佳宝称,实现这一目标,要在土壤健康评价、监测、预警及生产能力提升等方面下功夫。
  高峰对话环节,澳大利亚土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克劳德福用多组土壤整治前后的照片对比,阐释了关注土壤健康的迫切需要和现实意义。他认为,各国应优先考虑土壤健康问题,加强土壤知识能力提升,建立合作平台,为维护土壤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内场的前沿理念交流探讨外,外场通过直播围观这一学术盛会的观众也感触颇深。
  “不能光闷头种地,还要掌握科学技术和方法,把地养好才能有个好收成。”佳县种植大户谢友刚说,“这场大会虽然看着高端,但是句句都跟农业生产脱不了关系,对我来说很有用。”
  现场,与会嘉宾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学术对话让整个会场气氛热烈,为当前及今后的土壤健康与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这场嘉宾云集的思想盛宴,烹制了一道道科技“大菜”,凝聚起共同构建土壤健康安全格局的新共识。
  前瞻 技术交流“硬菜”碰撞新火花
  既有前瞻性,又有指导性。这场盛会还端出了五道“硬菜”,令人惊喜不已。
  除高峰对话外,同步召开的平行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分别聚焦黑土、盐碱土、红壤、水稻土和黄土等土壤类型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在黑土地平行论坛上,国际农业教育科学院院士韩贵清重点解析了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显著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和建议。
  韩贵清指出,我国三分之一的商品粮均来自黑土区,因此,做好黑土地保护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应探索建立“黑土地巡视”制度及生态补偿新机制,通过设立国家黑土粮仓特区,端牢“中国饭碗”。
  在以“治理‘黄’——黄土地上展绿颜”为主题的黄土地平行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卫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徐明岗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新时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略”、“中国耕地质量退化与提升关键技术”等议题作主旨报告。一个个前沿观点,一次次激烈探讨,将论坛氛围推向高潮。
  多场平行论坛上,技术交流碰撞出新,而同步设立的全球土壤健康论坛成果展也聚集了众多目光。
  置身展厅,四周的展板全面介绍了黑土地、盐碱地等5种重要土壤的全球分布情况、土壤类型特点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培肥改良技术模式。展厅中央摆放的中国土壤及土壤区划图模型和五种土壤剖面标本,让参观者对于我国土壤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与了解。
  学术研讨与展览展示的有机结合,让科技创新有方向、成果展示有平台,更为推动土壤健康保护,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
  土壤健康是全球性问题,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维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当务之急。而作为农科高地的杨凌也体现了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本届农高会开幕式上,《2023全球土壤健康杨凌倡议》正式发布,明确了土壤健康领域重点合作方向,鼓励各方不断凝聚珍爱土壤、保护土壤国际共识,携手共促世界粮食安全。
  实用 田间观摩“甜品”凸显新成效
  九月的三秦大地,沃野田畴“丰”景独好,处处涌动着丰收的喜悦。9月16日,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庆丰收 促和美”我的丰收我的节系列活动现场,农特产品琳琅满目,特色美食香气四溢,非遗展演魅力非凡。
  当天,城关镇种植户李为民约了几个老伙计早早地来到现场,感受节日的浓厚氛围。广场上,当地的农产品摆满了桌,酱菜、香醋、果蔬引得大伙驻足品尝。
  “这两天刚好有空,过来逛一逛,没想到还热闹得很。不仅能品尝美食,还有文艺表演,这趟来得值。”一路走一路看,李为民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过几天就得收玉米了,到时忙得就没工夫转了。”
  在凤翔的田间地头,连片的玉米郁郁葱葱,丰收在望。“去年,我们这儿的地经过科学治理,变成了整齐统一的高标准农田。地里修了路,配备了灌溉设备,1亩地增产不少。”依靠高标准农田建设,李为民对接下来的丰收信心满满。
  李为民的底气来自土地的科学治理。其背后,离不开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的探索与实践。2022年,中心在凤翔区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通过耕地质量普探及修复、土地平整、农田生态修复等方式,让凤翔区的2.8万余亩农田实现增产增收。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如何让“粮田”变“良田”?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通过组建社会化技术服务队,为高标准农田、耕地土壤修复等提供技术、装备及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改良、盐渍化粮田土壤改良修复及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将一块块盐碱地、撂荒地变成了如今的“金粮仓”。
  本届农高会,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也是田间展的参观点之一,田间观摩与馆内展示相得益彰,体现出了我省在土壤治理与耕地保护方面的“智动力”。尤其是2023年全球土壤健康论坛的举办,更是为世界各国探索土壤健康、保障粮食安全擘画出一条更加明晰的道路。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