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洛阳嵩县:“托牛所”让群众日子“牛”起来
    托牛所里牛儿壮。

  乡村振兴看洛阳
  百名记者看洛阳乡村振兴调研采访活动
  本报记者 黄敏 杨杰 文/图
  对洛阳市嵩县德亭镇庄科村村民杜富强来说,养牛是件轻松事。他有4头牛,养殖一年出栏就能卖到5万多元。虽是养殖户,但杜富强一年到头都是“甩手掌柜”,种地、打工两不误。
  “多亏有了‘托牛所’,人家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不但把牛养得好,还能卖上好价钱。”说起“托牛所”,杜富强笑得合不拢嘴。
  杜富强口中的“托牛所”,就坐落在洛阳市嵩县德亭镇伏牛山下。
  时值九月,伏牛山绿得深邃。9月7日上午,记者跟随百名记者看洛阳乡村振兴调研采访团走进伏牛山。在山下杨村洛阳伏牛山现代农业肉牛养殖基地,一排排规模化牛舍整齐排列,上千头肉牛被养得膘肥体壮。
  “群众把牛放在‘托牛所’,啥心都不用操了。‘托牛所’负责日常喂养、管理,直至出栏销售。”据德亭镇党委书记夏萌介绍,去年以来,德亭镇大力发展养牛产业,利用荒山、荒坡、荒沟因地制宜建设“托牛所”,积极探索推进“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经营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目前,全镇养牛4961头,建成庄科、南台、赵元3个500头以上示范村。
  放眼嵩县,“托牛所”这一创新养殖模式已经成为牛产业转型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加分项。据了解,嵩县立足畜牧业发展优势和闫庄黄牛交易市场,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支撑和龙头企业带动。在位于杨村的洛阳伏牛山现代农业肉牛养殖基地,集中养殖肉牛1000头,每年可吸纳消化周围1.1万余亩地的农作物秸秆,仅此一项可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180余万元。
  有了基地,更要强化利益链接机制。德亭镇立足杨村肉牛养殖基地,实行“1+24”辐射带动全镇24个村养牛“托管代养”。养殖户将牛托养到基地,享受“饲养、防疫、保险、申报补贴、配种、销售”“六统一”服务,每年公司还给予农户每头牛不低于1000元的保底收益。
  “我们积极对接‘养牛贷’,为全县农户养殖场、龙头企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提供信用贷款,有力保证牛产业发展的金融供给。”嵩县乡村振兴公司董事长张俊利称,截至目前,嵩县已发放小额信贷1620 万元,新增肉牛1800头,建设“托牛所”12个,托管代养120户550余头,并种植优质牧草500亩,保证了养殖有资金、有场地、有饲料、有市场。
  养得还要卖得好。在嵩县闫庄镇,豫西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热闹非凡。交易员牛留平穿梭在市场中,帮助驻马店客商购买黄牛。
  作为豫西黄牛交易市场的牛经纪人之一,牛留平为客商和群众“牵线搭桥”已有30年。
  “现在市场每天交易量在300头到500头,客商来自全国30多个省份,今天来的客商有360家了。”牛留平称,市场的70位牛经纪人每人至少有20个以上的固定客户,来之前提前预订,他们就会帮着购买牛。
  据了解,闫庄镇豫西黄牛交易市场是闫庄村集体产业,每年可为集体创收近50万元,同时带动了当地牛产业发展。目前,全镇养牛户达853户,10头到30头小型养殖户269户,50头左右中小规模养殖户116户,500头以上较大型养殖场4家,全镇养牛总数今年有望突破 3万头。
  此外,牛产业的兴旺带动了当地一大批人从事养牛交易服务,周边有500余辆车从事黄牛贩运,月收入5000元以上,并带动全镇24家宾馆、饭店等为“牛客”服务。总管庙、窑湾、裴岭、西程等地建立了4个秸秆收储中心,裴岭建成年加工5000吨的有机肥厂一座。不断延伸的“牛产业”链条催生富民新业态、新场景,越来越多的农户正从中得实惠、见实效。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