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为了清水润农家
  本报记者 杨杰
  秦巴深处,汨汨活水入村来;鱼米之乡,一库清水佑万家;渭北旱塬,引水润田乐民心……水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事关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省着力推进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持续加强水源地保护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水”为媒,共谱人水和谐“幸福曲”。一系列显著成效的背后,离不开多重力量的日夜坚守与倾情守护。
  秦巴深处“守水人”
  “老赵,家里早上突然停水了,我看了一圈也不知道啥原因,你给咱来看看吧。”8月14日,正吃午饭的赵正胜接到了村民的求助电话。放下手机,他赶忙扒了几口饭,放下碗筷急匆匆地出了门。
  一进村民家,赵正胜就直奔水表箱。狭小的空间里,工具也不好施展,他打着手电筒,探着头仔细排查,不时用袖子抹把额头上的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维修,故障终于被排除。赵正胜起身拧开上方的水龙头,只见水流喷涌而出,他才收拾好工具离开。
  赵正胜是安康市汉滨区吉河水厂的一名管水员,负责集镇6个社区、8000余人的饮用水管护工作。
  每天天刚亮,赵正胜就到水厂查看机器设备运行情况。消毒、过滤、沉淀等步骤,他早已了然于心。随后便沿着山路巡查输水管道,遇上村民报修,赵正胜就立马上门服务。每逢旱季,他还要为群众送水……虽然工作琐碎且辛苦,但他一干就是十多年。
  去年夏季,安康因持续高温天气引发旱情,吉河镇板庙村、马坡岭村、桐车村3个村供水工程水源断流,周边村民饮水困难。吉河供水分站迅速启动饮水紧急预案,由其下辖的吉河水厂负责送水入村,作为管水员的赵正胜承担起了这项任务。
  “吃水是大事,想方设法都要给大家解决这个困难。”去年6月,赵正胜每天往返十余里,用送水车一趟一趟将水送到各村。其中,缺水严重的天山村距离水厂20多公里,赵正胜一天得跑7趟,白天送不过来,晚上就加班加点。从6月至8月底,赵正胜共给板庙、矿石、天山等缺水村送水500余趟,送水量2000多吨。
  “既然干了就得干好,肩膀担着责任,就不能糊弄人。”谈及十余年的付出,赵正胜心里始终都有自己的坚持。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在群众间赢得了好口碑,其本人也连续多年被汉滨区水利局和汉滨区供水总站评为“管水先进个人”。
  农村供水管理重点在基层一线,众多像赵正胜一样的“大山深处守水人”,经年累月,默默坚守,有效解决了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得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护得清水佑万家
  时值中午,愈发炎热,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有些灼热。贾天祥站在一处阴凉下,掏出手机,时间显示8月18日12点05分,当天的巡查已经持续了4个多小时。
  石门水源地草木环绕,纵横交错的沟渠如枝杈般延伸入山间,驻扎在此的石门水源地保护中心巡查队每天都要开展巡查。
  歇息片刻,贾天祥弯腰拎起地上的背包,抓着一旁的树枝下了一处土坡,一边手持木棍在前面探路,一边与同事们往更深处走去。
  石门水源地作为汉中市中心城区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水源,更是汉中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为切实加强石门水源地保护管理,汉中市成立石门水源地保护中心,常年驻守库区,以安全巡查、环境保护、水质监测等为主要方式,全方位保证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贾天祥所在的石门水源地保护中心巡查队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们驻扎在石门库区中间位置,这样可以兼顾上下游。每天通过步巡、车巡、水巡相结合,对水源地水质安全、环境安全进行24小时巡查,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上报。”贾天祥告诉记者。
  一泓碧水映青山,两岸葱茏入眼帘。对于巡查队的队员来说,铭记在心的不仅有如画的美景,还有一些更特别的存在。
  4块界牌、72个界桩、20块警示牌、16处宣传牌……“这都是为了水源地保护而设立的,大家整天在这巡查,这些都得管理维护,所以每块牌的位置也就基本记住了。”上山下坡、沿渠巡岸,经年的巡查让他们对这些标志再熟悉不过。
  此外,为进一步密织水源地“保护网”,石门水库管理局建设4座水质自动监测站、2座有毒有害预警系统、23处保护区全线视频监控点位,实现了石门水源地原水水质实时自动在线监测及污染风险源实时监控。
  “这样全方位、立体式的技防网络,极大提升了中心工作效能,更为石门水源地再添新保障。”据石门水源地保护中心主任但冰燕介绍,在加强水源保护宣传的同时,石门水源地保护中心积极发挥机制联动,与当地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全力以赴确保清水润万家。
  引水润田乐民心
  8月17日,在渭南市合阳县路井镇路三村的一处农田里,七组村民高江林打开地头的闸板,给自己的4亩半地玉米浇水。望着水流涌入田间,高江林心里丰收的把握又多了一分。
  “以前都是土渠,容易跑水,现在修成了水泥渠,再也不怕浪费了。”60岁的高江林种了大半辈子地,说到浇地,这几年的变化令他欣喜不已,“现在庄稼都能浇上水,产量提高了不少,而且浇起来更方便,水到谁家地头,群里就有通知,浇完手机一点,账算得清清楚楚。”
  农田灌溉的日渐便利为群众增添了种粮底气,也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同处路井镇的崔李杨村在水利设施持续完善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开辟出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合阳县地处东雷抽黄灌区,近年来,该县粮食生产创新高。这皆与东雷抽黄灌区切实发挥大型灌区抗旱主力军作用,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密不可分。
  “去年,我们落实‘两藏’战略,在崔李杨村建成高标准农田1200亩,并配套调蓄池1座,新增灌溉水量3万立方米,打通了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主任李焕新告诉记者。
  近期,面对影响玉米高产丰产“卡脖子旱”,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保持满负荷运转,日浇地1.1万亩。截至8月20日,全年累计浇地129万亩(次),超额14%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走进位于合阳县路井镇的路井六级站,泵站运行工杨渭红刚与同事交完班。进入机电控制室,杨渭红点击鼠标,打开自动化监控系统,机组运行情况清晰可见。他指着屏幕说:“现在是灌溉的关键时期,要保证机组24小时正常运转。借助这个系统就能实时监测,再加上人工巡检,就多了一道保险。”
  今年已是杨渭红在路井六级站工作的第13个年头。一到灌溉期,他和同事们就异常忙碌,但大家却无比充实。“一年的收成就看现在了,庄稼能浇上水,才能多打粮,这会辛苦才能让农民不白忙。”
  每天下班,杨渭红总爱沿着泵站门前的台阶往坡上走。站在高处,便能看见路井六级站的干渠,草木葱茏间,一渠水缓缓向前,经过旁侧的支渠流入万亩农田,滋润着一季的丰收……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