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种得好 管得细 卖得火
——我省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推进果业高质量发展
    邓智杰讲解猕猴桃田间管理知识。

    马文昌正在果园给苹果拉枝。

    王海宝将自家种植的冬枣分装、销售。

  本报记者 张恒 文/图
  截至2022年底,我省苹果种植面积924.1万亩、产量1302.71万吨;猕猴桃种植面积99.91万亩、产量138.85万吨,均居全国首位,构建起规模最大、链条齐全、业态丰富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目前,我省约200万户农民从事水果种植,近1000万人镶嵌在产业链上。把水果“种好、管好、卖好”,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1 “种”出百姓好日子
  8月9日,记者来到西安市周至县。这里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土壤肥沃,是公认的猕猴桃优生区之一。
  在周至县集贤镇赵代村村民邓智杰的果园,放眼望去,一个个套袋猕猴桃挂满枝头,个头饱满,散发着诱人的果香。
  “猕猴桃是村里的‘希望果’。作为县科技特派员,我负责把索博士他们研究的成果转化落地,推广科学技术,带领果农振兴乡村。”邓智杰说,“索博士从脱毒花粉、根系、植物源的有机肥以及即食猕猴桃四方面创新技术,给果农带来惊喜和更好的效益。”
  邓智杰口中的索博士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学博士、陕西省猕猴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索江涛。
  今年51岁的邓智杰,种植猕猴有20余年,他于2015年成立林锋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种植60亩猕猴桃,索博士研究的新技术往往先从邓智杰这里落地。
  “去年,园子的猕猴桃亩产4000斤到5000斤,每斤价格5元左右,今年价格会更高。”邓智杰告诉记者,“依靠索博士,我们的猕猴桃从苗子开始就与众不同,经过科学种植,成为走俏市场的‘宠儿’。”
  索江涛告诉记者:“种植猕猴桃,周至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土壤微量元素多,营养丰富,适宜的气候很是适合猕猴桃生长。此外,每年在育种方面的投资达500万元,技术体系、人才体系的优势让猕猴桃成为当地群众心中的‘金疙瘩’。”
  索江涛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帮助果农高效种植猕猴桃,以科技的力量加快推进家乡猕猴桃产业标准化建设,促进猕猴桃现代全产业链发展。截至目前,他的团队带动周至县8个镇680户果农发展860亩加盟猕猴桃示范园,并建立23个猕猴桃科技服务中心及15个村级服务站,践行他提出的“做给农户看,带着农户干,帮着农户销,产销共发展”理念。
  近年来,周至县大力实施猕猴桃产业“九大提升工程”,年产鲜果55万吨,年产值突破60亿元,果区人均收入突破1.6万元。小小猕猴桃让老百姓种出了甜蜜好日子。
  2 果园里的“致富经”
  苹果树是延安百姓的“摇钱树”。近年来,苹果产业通过多种科技手段,从“种得多”到“管得好”,带动果农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8月13日,在延安市宝塔区桥沟街道烟洞沟村,果农马文昌正在给苹果树拉枝。长势良好的果子让他心花怒放。
  今年48岁的马文昌种植苹果已经30余年。“以前,村民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2016年,我流转70亩土地建起苹果园,从一开始就施有机肥,并严格按照‘3332模式’早拉枝、强拉枝、扶主杆等措施进行密植管理。”马文昌告诉记者,从十几亩开始到目前的120亩,从亩产1500公斤左右到现在亩产过万斤,从之前的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到现在给苹果穿上“防弹衣”,他最想感谢的人是被果农唤作“卜财神”的宝塔区果业技术专家卜晓愚。
  “让农民有幸福的笑容”是卜晓愚的愿望。近年来,卜晓愚对“先定主干后留枝”进行了改进,直接给果树开基角留枝,让苹果三年挂果、四年丰产。
  马文昌认准卜晓愚,表示幸亏有卜老师,去年他家的果园才能收入300余万元。依靠技术和精心管护,马文昌还向其他果农传授苹果管护经验,带领村民依靠种植苹果增收致富。
  延安是我国种植苹果面积最大的地级市。2022年,全市苹果总面积331.6万亩,产量431.8万吨,鲜果产值240.5亿元。苹果园成了延安的“绿水青山”和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3 “枣”凭“鲜”机俏市场
  “去年这个时候,冬枣的价格每斤7元到8元,今年是12元以上,而且还供不应求。”8月7日一大早,在大荔县羌白镇八鱼村大荔县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全喜就忙开了。
  张全喜每天早晨四五点出门收枣,再运到车间进行全自动分拣。他花280万元定制的筛选机1小时可以分选4000公斤冬枣。合作社的冬枣不仅销往省内外,还远销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
  8月15日,在朝邑镇伯士村,村民王海宝把他的冷棚承包给客商后高兴地说:“今年,我种植钢架棚和冷棚冬枣各一半,这有机冬枣更甜更受客商青睐。客商起初到田间的收购价每斤10元左右,目前每斤12元以上,真是越卖越火。”
  今年45岁的王海宝依靠冬枣,每年稳定收入30万元以上。“之前卖枣,我凌晨3点就得起床去找客商。现在,我是被客商要货的电话吵醒。换句话说,以前是拉着枣推销,现在是客商到地头争先恐后抢着要。”王海宝告诉记者,“大荔冬枣名气大,不愁卖,一亩大棚都能卖10万元。靠种植冬枣,我们村里人的生活很红火。”
  从无人知晓到闻名全球,从走街串巷的吆喝到足不出户的线上销售、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单纯的“大荔冬枣”四个字到品牌价值59.02亿元,一路走来,大荔冬枣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小小冬枣成了全县的富民产业。
  据了解,今年朝邑镇设施冬枣和陆地冬枣共4万亩,每亩产量1500公斤左右,产值约12亿元。
  “今后,我们将从上到下形成合力抓品质,让朝邑镇的冬枣持续获宠市场。”朝邑镇党委副书记梁斌浩表示。
  “2023年,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42万亩,目前是销售快、价格高,且供不应求。品牌价值从2015年的33.44亿元到2022年的59.02亿元,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名也从38位跃居前10位。”大荔县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桂荣告诉记者,冬枣是大荔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每年6月1日到9月30日,由县农业农村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组成大荔冬枣工作专班和质量巡察队,每天深入产地交易市场,解决冬枣在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质量安全和品牌维护问题,确保大荔冬枣品质。
  2022中国果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发布,延安苹果品牌价值82.99亿元、居第3位,周至猕猴桃品牌价值61.63亿元、居第7位,大荔冬枣品牌价值59.02亿元、居第10位。我省苹果等果业体量大、影响广,是承载千万人从业的特色优势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全产业链建设的综合探索,加大栽培模式、灾害防御、采后处理、品牌营销等环节的重点突破,推动果业持续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进果业成链条完整的‘大产业’,力争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苹果、猕猴桃为重点的现代果业强省,示范带动全国水果特色产业发展。”省果业处处长秦云泽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