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7月28日
为了夏玉米能高产
无人机喷防。
王珂(左)给龚养平指导玉米田间管理。
阎良区武屯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的玉米长势喜人。
张象竣在玉米地里查看苗情。
本报记者 方腾 文/图
近年来,围绕粮食生产,西安市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小麦宽幅沟播、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秸秆综合利用等一批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快速落地见效。广袤的田野焕发着勃勃生机,各种农业机械在田间轰鸣,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描绘出一幅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夏玉米是西安市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180万亩左右,对全市粮食总产的贡献份额接近五成,在保障全市甚至全省粮食有效供给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2019年开始,西安在全市开展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已累计推广面积100万亩,示范推广区平均亩增产50公斤至100公斤,实现了玉米生产提质增产,在亩均效益、带动农户、增效增收方面,起到了示范推广作用,为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1 示范引领 帮扶到田间
7月13日,雨过天晴。蓝田县汤峪镇龚家村村民龚养平一大早就急着到玉米试验田里查看玉米长势。“昨天下了一整夜雨,还刮了大风,我担心刮倒玉米苗。还好玉米苗不是很高,没有倒伏现象。”看着眼前叶片翠绿、长势喜人的玉米苗,龚养平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这块130亩的玉米田是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示范点,是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和农技推广单位联合打造的示范基地,开展增密度示范,大力推广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
“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要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耐密、宜机收的中早熟品种,要求机械播种、适度增密、科学施肥、绿色防控。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研究,该技术有效降低了玉米种植成本,提高了产量和效益。”蓝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王珂介绍,龚家村示范点所需玉米种子、肥料和除草剂都是由农业农村部门统一提供,玉米种子是“陕单609”,品种籽粒脱水快,宜采取籽粒收获,这是推行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的一项重要举措。
据了解,示范点的玉米种植采用机械播种,留苗密度每亩达4500株。同时,在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支持下,为示范园配套了80亩滴管设备,确保园区及时灌溉。
此外,从玉米播种到成熟,农技干部还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对此,参与示范种植的龚养平深有体会。“去年,我的5亩地全部种的是‘陕单609’,即便受干旱天气的影响,最终收成也不错。最重要的是有农技干部的帮助,省了不少心。如今,地里又安装了灌溉设施,解决了灌溉难题,今年一定能取得大丰收。”
王珂说:“今后,我们将切实加强技术服务和指导,推动增加密度、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到位,确保示范点增产,发挥好示范点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的作用,助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只有让种植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增产结果,才能激发他们的种粮劲头。”
2 科技赋能 探索“智”富梦
7月12日上午,西安市阎良区武屯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粮食种植大户徐阳明正忙着测苗数工作,工作人员一边测量,徐阳明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下数据。“我们现有300亩玉米,主要种了3个品种,苗数均在每亩5000株左右。”看着强劲有力的数据,徐阳明喜上眉梢。
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徐阳明从1995年开始从事农业,近30年的种植经历让他对农业发展感受颇深。“种了这么多年粮,高产靠科技。”徐阳明深知,发展机械化、智能化种植,农业将大有可为。
这些年,徐阳明一直在机械化、智能化种植的道路上探索,与时俱进改善生产条件,购买农机、狠抓技术培训。
经过多年奋斗,徐阳明慢慢攒下了厚实的家底,目前合作社拥有100余台农业机械,从拖拉机、播种机、植保机到联合收获机,覆盖粮食种植所有环节,2021年开始推广的玉米“5335”复式播种机就有3台。
掌握了农机新技术,徐阳明也尝到不少科技助农的甜头。2022年,合作社的100亩玉米高产示范田,以实收812.9公斤的产量位列全省第一。“如今,种地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要靠科技种田,既省时又省力,收成还不低。”徐阳明感慨道。
看到合作社实实在在的收益,不少村民纷纷加入,跟着徐阳明一起尝试新品种,学习新技术。目前,武屯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有社员60余名,日益发展成集优质粮(小麦、玉米)种植示范、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创新服务型合作社。此外,该合作社实施了玉米籽粒收获及烘干一体化工作,进一步推进了阎良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工作,成为全区推广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的引领者。
3 助农增收 带动效益强
“这玉米苗长势很好,如果全部地块的苗都能像这样,那今年的收成就不用操心了。”7月13日早上,西安市鄠邑区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甘河街道丁村查看玉米苗长势情况。在金辉专业种植合作社的玉米种植基地,目之所及,一排排齐膝高的玉米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听到专家的这番话,合作社负责人张象竣掩不住笑意。
“农户放心把土地交给我,我就必须种好,还他们一个好收成。”令张象竣引以为傲的是,合作社凭借认真负责的土地托管服务获得很多村民的认可,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辐射周边10余个村,覆盖面积达2万余亩。
近几年,得益于夏玉米耐密宜机收技术的应用,合作社帮助群众实现增产增收。“我们种植的玉米是‘陕单650’和‘陕单609’,密度高、产量大、收益好,已经在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以前,每亩地的产量在450公斤到550公斤之间,现在可以达到800公斤以上,一亩地群众可以多收入200元。”张象竣欣喜地介绍,通过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的实施,夏玉米的产量有了飞跃性的提升。
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是大幅度提高夏玉米单产、降低人工劳动成本行之有效的途径,增产增效效果显著,已经形成了适合西安地区夏玉米种植的一整套规范化、可复制的密植轻简化生产技术体系。
作为一名种植大户,张象竣对于近些年在种地上发生的变化,感受颇深。“以前种地靠蛮力,现在靠知识和技术。”张象竣说,在农机部门的指导下运用新技术,让农业种植简单高效,增产增收。
目前,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已入选为我省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种业振兴,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王珂(左)给龚养平指导玉米田间管理。
阎良区武屯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的玉米长势喜人。
张象竣在玉米地里查看苗情。
本报记者 方腾 文/图
近年来,围绕粮食生产,西安市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小麦宽幅沟播、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秸秆综合利用等一批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快速落地见效。广袤的田野焕发着勃勃生机,各种农业机械在田间轰鸣,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描绘出一幅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夏玉米是西安市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180万亩左右,对全市粮食总产的贡献份额接近五成,在保障全市甚至全省粮食有效供给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2019年开始,西安在全市开展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已累计推广面积100万亩,示范推广区平均亩增产50公斤至100公斤,实现了玉米生产提质增产,在亩均效益、带动农户、增效增收方面,起到了示范推广作用,为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1 示范引领 帮扶到田间
7月13日,雨过天晴。蓝田县汤峪镇龚家村村民龚养平一大早就急着到玉米试验田里查看玉米长势。“昨天下了一整夜雨,还刮了大风,我担心刮倒玉米苗。还好玉米苗不是很高,没有倒伏现象。”看着眼前叶片翠绿、长势喜人的玉米苗,龚养平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这块130亩的玉米田是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示范点,是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和农技推广单位联合打造的示范基地,开展增密度示范,大力推广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
“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要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耐密、宜机收的中早熟品种,要求机械播种、适度增密、科学施肥、绿色防控。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研究,该技术有效降低了玉米种植成本,提高了产量和效益。”蓝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王珂介绍,龚家村示范点所需玉米种子、肥料和除草剂都是由农业农村部门统一提供,玉米种子是“陕单609”,品种籽粒脱水快,宜采取籽粒收获,这是推行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的一项重要举措。
据了解,示范点的玉米种植采用机械播种,留苗密度每亩达4500株。同时,在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支持下,为示范园配套了80亩滴管设备,确保园区及时灌溉。
此外,从玉米播种到成熟,农技干部还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对此,参与示范种植的龚养平深有体会。“去年,我的5亩地全部种的是‘陕单609’,即便受干旱天气的影响,最终收成也不错。最重要的是有农技干部的帮助,省了不少心。如今,地里又安装了灌溉设施,解决了灌溉难题,今年一定能取得大丰收。”
王珂说:“今后,我们将切实加强技术服务和指导,推动增加密度、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到位,确保示范点增产,发挥好示范点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的作用,助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只有让种植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增产结果,才能激发他们的种粮劲头。”
2 科技赋能 探索“智”富梦
7月12日上午,西安市阎良区武屯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粮食种植大户徐阳明正忙着测苗数工作,工作人员一边测量,徐阳明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下数据。“我们现有300亩玉米,主要种了3个品种,苗数均在每亩5000株左右。”看着强劲有力的数据,徐阳明喜上眉梢。
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徐阳明从1995年开始从事农业,近30年的种植经历让他对农业发展感受颇深。“种了这么多年粮,高产靠科技。”徐阳明深知,发展机械化、智能化种植,农业将大有可为。
这些年,徐阳明一直在机械化、智能化种植的道路上探索,与时俱进改善生产条件,购买农机、狠抓技术培训。
经过多年奋斗,徐阳明慢慢攒下了厚实的家底,目前合作社拥有100余台农业机械,从拖拉机、播种机、植保机到联合收获机,覆盖粮食种植所有环节,2021年开始推广的玉米“5335”复式播种机就有3台。
掌握了农机新技术,徐阳明也尝到不少科技助农的甜头。2022年,合作社的100亩玉米高产示范田,以实收812.9公斤的产量位列全省第一。“如今,种地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要靠科技种田,既省时又省力,收成还不低。”徐阳明感慨道。
看到合作社实实在在的收益,不少村民纷纷加入,跟着徐阳明一起尝试新品种,学习新技术。目前,武屯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有社员60余名,日益发展成集优质粮(小麦、玉米)种植示范、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创新服务型合作社。此外,该合作社实施了玉米籽粒收获及烘干一体化工作,进一步推进了阎良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工作,成为全区推广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的引领者。
3 助农增收 带动效益强
“这玉米苗长势很好,如果全部地块的苗都能像这样,那今年的收成就不用操心了。”7月13日早上,西安市鄠邑区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甘河街道丁村查看玉米苗长势情况。在金辉专业种植合作社的玉米种植基地,目之所及,一排排齐膝高的玉米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听到专家的这番话,合作社负责人张象竣掩不住笑意。
“农户放心把土地交给我,我就必须种好,还他们一个好收成。”令张象竣引以为傲的是,合作社凭借认真负责的土地托管服务获得很多村民的认可,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辐射周边10余个村,覆盖面积达2万余亩。
近几年,得益于夏玉米耐密宜机收技术的应用,合作社帮助群众实现增产增收。“我们种植的玉米是‘陕单650’和‘陕单609’,密度高、产量大、收益好,已经在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以前,每亩地的产量在450公斤到550公斤之间,现在可以达到800公斤以上,一亩地群众可以多收入200元。”张象竣欣喜地介绍,通过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的实施,夏玉米的产量有了飞跃性的提升。
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是大幅度提高夏玉米单产、降低人工劳动成本行之有效的途径,增产增效效果显著,已经形成了适合西安地区夏玉米种植的一整套规范化、可复制的密植轻简化生产技术体系。
作为一名种植大户,张象竣对于近些年在种地上发生的变化,感受颇深。“以前种地靠蛮力,现在靠知识和技术。”张象竣说,在农机部门的指导下运用新技术,让农业种植简单高效,增产增收。
目前,夏玉米耐密宜机收生产技术已入选为我省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种业振兴,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