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巧手“绣”出好“钱景”
  陶玉琼 王伟
  7月5日,在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刺绣加工车间,一派繁忙景象。
  绣娘们在谈笑中,操作翻飞的银针和忙碌的绣花机,将一缕缕五彩线化为斑斓图案,点“布”成金。造型灵动的兔子香包、色彩艳丽的脸谱香包、栩栩如生的“小老虎”……一件件工艺精湛、构图别致的刺绣制品,彰显着传承千年的西秦刺绣的魅力,也展现出新时代乡村的幸福生活。
  千阳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发祥地和重要传承地。闫家村是千阳县重点培育的“八金八银”村之一。近年来,闫家村立足西秦刺绣非遗文化资源禀赋,发挥产业基础设施和绣娘人才优势,紧扣绣娘增收、集体经济壮大、文化赋能三大关键,激发刺绣文化活力,不断推进刺绣特色产业驶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一位位乡村妇女,在指尖上展现技艺,用小针尖挑起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大产业,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家家是‘车间’,人人是‘技工’。”闫家村党支部书记张青介绍,为进一步凝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合力、跑出强村富民“加速度”,闫家村积极创办锦绣缘刺绣专业合作社,采取“技能引领+合作社组织+绣娘参与”的经营模式,吸纳村内50余名妇女参与刺绣生产。绣娘们根据个人所长定岗,流水接力式参与生产,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证了产品质量。一批订单下来,绣娘们能拿到几百元到三四千元不等的报酬。
  “虽然也能拿回家,可我觉得在车间做活更好,除了能在计件工资外拿补贴,还能和大家拉拉家常,说说笑笑。”绣娘胡玉琴因手艺精巧被评为宝鸡市“西秦巧娘”。她告诉笔者,绣娘们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在车间集体刺绣,或将材料带回家闲时缝制,做到挣钱、顾家两不误。
  为了进一步开发刺绣项目,快速壮大生产规模,闫家村购置了电脑绣花机、雕刻机等一批设备,同时引进了一名技术员。“时代在发展,传统的刺绣艺术也要与时俱进,诠释当代生活之美。”赵海艳懂技术懂时尚还会设计,原本在县城广告公司上班,如今负责闫家村刺绣产业的设备操作和产品设计。
  设备到位、技术到位,绣娘们信心百倍,越来越多的妇女想加入绣娘队伍。闫家村定期组织举办刺绣技能培训班,聘请西秦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教、精准指导,带动妇女们边学边干边计酬,充分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让西秦刺绣技艺得到传承,也让指尖技艺变身“指尖经济”,帮助更多农村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如今,闫家村通过带领绣娘们抱团发展,专业化、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刺绣工艺品,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绣场变市场”的转变。合作社年销售刺绣工艺品超5万件,绣娘人均年纯收入达1.2万元。从闫家村走出去的镇宅狮、虎头帽、五毒老虎、龙凤灯挂件等刺绣制品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不少游客慕名来到闫家村,追寻西秦刺绣文化。
  “刺绣特色产业大有可为。我们通过网络平台接订单、卖产品,效果很好。下一步我们准备打造一个销售直播间,组织绣娘线上直播做刺绣,在推介宣传西秦刺绣同时,进一步破除合作社订单、销路的‘瓶颈’。同时,我们打算继续推动特色产业和研学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擦亮刺绣产业品牌,让西秦刺绣‘活’起来、‘火’出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张青对未来满怀信心。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