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基层见闻
山茱萸红了 致富路宽了
  本报记者 张晓强 通讯员 李刚
  初冬的洋县金水镇站房村,连片的山茱萸树上,红彤彤的果实压弯枝头,像一串串垂落的红宝石,在阳光下闪着鲜亮的光泽,空气中飘着山茱萸特有的清甜香气。
  “这山茱萸是咱的‘宝贝疙瘩’,可以前愁就愁在‘好果卖不上好价’。”11月17日,村民王玲侠挎着竹篮穿梭林间,一边将饱满的果实装满筐子,一边高兴地说,“今年鲜果能卖3元一斤,我一天能采摘70多斤,光这一项就能赚200多元。”
  山茱萸作为中药材,市场需求旺盛,站房村年产鲜果约100吨,但鲜果保质期短,以前到采收季,村民总要为销路和价格犯难。为解决鲜果储存难、售价低的问题,村里多次组织人员赴外地考察,跑市场、访商户,最终敲定“自己搞加工”的思路。
  “2022年,我们争取整合资金80多万元,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村集体迅速购置烘干机、筛选机等专业设备,还建了保鲜贮藏冷库,一套‘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服务体系就此落地。”村党支部书记王吉祥说。
  “最忙的时候,机器24小时不停转,几个人轮着守,就怕出一点岔子。”在加工一线,技术员马峰介绍。作为一名“土专家”,他带领村民掌握山茱萸适时采收、鲜果预处理的要领,还围着加工设备反复琢磨,优化操作流程。“看着大家为了产业这么拼,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趁着市场行情好,把这‘满山红’变成村民手里的‘真金白银’。”马峰说。
  如今,经过加工的山茱萸干货品质达标、销路稳定,不仅让村民鲜果多赚了钱,还为村集体攒下了发展“家底”。王吉祥算了一笔账:“今年加工的山茱萸,能让种植户户均增收3000多元,村集体增收10万多元,接下来修生产路、建蓄水池的钱,就有着落了。”
  红彤彤的山茱萸,不仅点亮了站房村的致富路,更成为金水镇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发展富民产业的鲜活例证。眼下,金水镇正按照“一村一专班,一片一特色”的思路,在全镇推广站房村的产业发展经验,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引导更多村庄发展庭院经济、林下养殖等多元产业,让更多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增收致富,让乡村振兴的底色越绘越浓。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