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脱贫后的这几年,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咋样 ②
幸福的日子甜蜜蜜
  本报记者 黄敏
  10月23日,雨刚停,秦岭山窝窝里的雾还没有散。西安市临潼区仁宗街道房岩村,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顺着山坡挨挨挤挤,显得格外幽静。
  沿山路往下走,转过几道弯,看见村民杨安娃的石榴园。十多亩石榴树错落扎根在山坡上,叶子绿得发亮,果子上满是水珠,看着就水灵。
  这几天,石榴卖得红火。一大早,杨安娃就和老伴在果园里采摘、装筐、剪枝。“沟底种的石榴个头比碗口还大,籽粒又红又甜。”他顺手摘下一颗石榴,两手一使劲,“咔嚓”一声掰成两半,“十月初就开始卖了,大部分都走了订单。剩下的我每天摘几筐,拉到山上,往农家乐门口一摆,不用吆喝就能卖光。”
  看着跟红玛瑙似的石榴籽,杨安娃嗓门都透着劲儿:“以前石榴熟了,得挑着担子四处跑,一天到黑也卖不了多少。现在,守在地头就把钱挣了,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比石榴还甜。”
  这满口的甜,杨安娃盼了好多年。
  房岩村山高林密,森林覆盖率超过90%。可以前,一座连一座的大山像堵厚厚的墙,把好资源挡在外面,村民们种的果子蔬菜、养的鸡鸭猪羊下不了山、卖不上价。大伙守着满山的绿,却过着苦日子。
  杨安娃种了半辈子地,是村里出了名的勤快人。十年前,一场大病差点把他撂倒。家里的劳力垮了,地里的活全靠妻子一个人干,日子愈发艰难。
  后来,帮扶政策进了村,像道光一样照亮了山窝窝。房岩村借风使力,一方面修路架网、种花种草,全面改善人居环境;一方面大力发展石榴、蟠桃等特色林果种植,还借着山林风光搞起了旅游业。
  村里热火朝天搞建设,身子骨一天比一天硬朗的杨安娃也闲不下来,跟着专家学技术、学管理。没多久,他就把自家老果园挖了,种上了石榴新品种,两口子天天围着地头转,把果园侍弄得比啥都上心。
  那时候,临潼区着力打造“临潼石榴”区域公用品牌,不仅给果子贴上了统一“标签”,还通过电商实现了“卖全国”。加上村里的路通了、环境美了,以前愁着下不了山的土特产都成了抢手货。靠着十多亩新建石榴园,杨安娃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不光还清了以前的外债,每年果园净挣两三万元,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9年,房岩村接连捧回“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旅游示范乡村”的金字招牌。村里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规范运营旅游产业,每年还定期开展厨艺培训、服务比拼,提升农家乐和民宿品质。
  杨安娃瞅准机会,把自家房子改造成农家乐,取名“藤原豆腐”,租给城里来的年轻人经营,自己当股东拿分红。
  “年轻人脑子活,做的奶茶、咖啡还有豆腐菜,游客爱得很。”把石榴摆到农家乐门口,杨安娃算起了收入账,“果园收入两三万元,房租加分红又有两三万元,一年下来就是五六万元。现在政策好、村里支持大,只要肯干事,就不愁过不上好日子。”
  漫步在盘山路上,满眼都是青翠的绿。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房岩村早已变了模样:村道干净整洁、屋舍古色古香,20多家民宿、农家乐沿路边挨个排开。这几年,不少村民玩起了抖音,镜头里的山林风光、挂满枝头的果子、热气腾腾的农家菜,让房岩村名气越来越大。一到节假日,来村里看风景、摘果子、品“村咖”的游客一拨接一拨。
  “人气旺了,啥都不愁卖。去年村上的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4万元,比以前翻了好几倍。”看着盘山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村党支部书记陈红武语气里满是自豪,“绿水青山是咱的‘金饭碗’,可得守好了。”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