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闲游随笔
探访琅天洞

  张轩
  早听朋友说,去旬邑必看赵家洞崖居。
  国庆假期,一场缠绵秋雨打乱了远行计划,正好转道关中大环线附近的旬邑,感受当地风土人情。赵家洞崖居又称琅天洞,坐落于旬邑县城关镇北部,是凿刻在百米高峭壁上的古代崖居遗址,上下呈四层分布,全长约1.5公里,其中马栏河谷崖居群规模最为宏大。
  抵达赵家洞村时,雨势骤然变大,整个村庄在雨中寂静无声,不见人影,半山崖壁在烟雨缭绕中恍若仙境。正当我们手足无措时,一位在巷道整理农具的大叔主动打招呼。我连忙上前询问雨天能否前往崖居,老人略显惊讶:“这么大的雨还要去呀?”我笑着回应:“开车二三百公里专程而来,只要能上,就一定要看看。”老人点头应允,告知上山的石子路雨天不粘泥,并说自家曾在此居住。
  顺着老人指引的方向,我们沿羊肠小道盘旋而上。小径两旁野草丛生,我们一手撑伞、一手拨开带雨杂草,裤子和鞋子很快湿透。部分路段近乎垂直,只能手脚并用地抓着灌木攀爬,好不容易才抵达崖居平台。此时已有几位铜川游客先到,大家相视一笑,调侃着冒雨访古的执着,也道出了对历史遗存的热爱。
  悬崖底部延伸出一片平台,想必是当年原住民的庭院。平台靠前的崖边,几棵老杏树枝繁叶茂。仰头上望,峭壁上方突出的石崖如屋檐般遮风挡雨,先民借天然之势,用石块和胡基筑屋,再向崖内石壁凿出空间安置灶台、火炕等,还顺势凿洞搭建二层阁楼并向内拓展。部分石屋从二层向上凿洞,在三层开辟新屋;为采光,靠外石壁上凿有层层叠叠的窗户,最高达四层。还有些从二层起在崖壁外搭建垂直木梯作为通道,石壁上便有了比窗户稍大的石门供人进出。远远望去,整面峭壁布满大小不一的洞口,蔚为壮观。
  我们居住在秦岭北麓,见惯了瘦骨嶙峋却高大险峻的南山。这里的山更适合称为山丘,砂页岩与泥质砾岩构成的山体质地松软,便于开凿,为穴居创造了绝佳条件。抬头仰望,雨水顺着崖顶滴落,宛如为崖居挂上了一道幕帘,妙幻无穷。
  站在湿漉漉的平台上,望着眼前历经千年风雨的洞窟,心中满是震撼与感慨。每一个洞窟、每一道凿痕,都在无声诉说着过往故事,见证着历史变迁,彰显着先民的智慧。
  这场不期而遇的秋雨,虽让行程多了几分狼狈,却让探访愈发深刻。我在欣赏古人杰作的同时,也对历史、文化与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