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朱家湾村的绿色跃迁
    朱家湾村群众居住房屋。(资料图)

  本报记者 靳天龙
  秦岭深处,绿意流淌。10月13日,记者走进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清溪穿村,白墙黛瓦掩映林间,草木清香弥漫,沁人心脾。
  “过去砍树、挖矿,虽短期见利,却破坏了生态,路子越走越窄。”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回忆道。2005年前,朱家湾还属于老林乡,“老林头,穷山沟,吃的石腊菜,点的松树油”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转变始于对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朱家湾背靠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3%,年平均气温12℃,负氧离子含量远超城市。这份“绿色家底”,成为朱家湾重新出发的最大底气。
  2008年,西康高速柞水段通车,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启动建设。朱家湾村两委凝聚共识,决定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发展以旅游康养为核心的全域旅游。2009年,3户村民率先开办农家乐,当年户均增收万余元。群众思想悄然转变。从最初的农家乐,发展至今已有高端民宿56家、农家乐216家。
  “选择投资朱家湾,最看重的是不可复制的自然环境和当地政府对生态保护的定力。”外来投资方张锦华坦言,“村里对项目选址、建筑风格、污水处理都有严苛要求,这虽然增加了前期投入,但保住了环境,就是保住了我们共同的‘金饭碗’。”
  除“宿”之外,朱家湾更拓展“养”的内涵。引入专业团队运营中医理疗馆,开发本地药膳,组织森林冥想、温泉疗愈等活动。村民李春花是“柞水十三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村里支持下,她经营的农家乐推出“药膳十三花”,年收入翻了两番。
  朱家湾村按照“党支部+集体经济+公司+农户”思路,探索集体经济新模式,发展康养民宿、峡谷漂流等6个产业项目。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17年的5万元增至如今的67万元,累计向群众分红18.5万元。
  “目前,全村超80%农户参与康养产业链,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从1935元增至32650元,旅游收入占比超70%。”毛家锋用数据展现变迁。
  “朱家湾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营盘镇党委副书记周煜翔说,“我们坚持‘微改造、精提升’,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统一。”
  从“深山古村”到“康养胜地”,朱家湾以生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书写了一个充满绿意与希望的鲜活样本。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