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行走乡村看振兴
薯香漫溢黄河畔 延长丰年别样甜
  本报记者 杨磊 通讯员 李浩楠 刘少英
  金秋时节,在位于黄河岸边的延长县罗子山镇火焰山村,一场热闹的丰收图景正徐徐展开——村民们用锄头轻轻刨开红胶泥土,一个个饱满的红薯便露了出来。田埂上,装满红薯的竹筐排成蜿蜒的长队,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村民们脸上的笑意,比秋日的阳光更显灿烂。
  “这是老品种‘胜利一百号’,在咱这儿种了好多年了。”延长县火焰山红薯辣椒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毅蹲在田边,拿起一个刚出土的红薯,指尖蹭去泥土,“你看这肉质,细腻得很。咱这儿地处黄河、延河交汇处,早晚温差大,红胶泥地又保水保肥,种出来的红薯糖分足,咬一口又糯又甜,这是别处比不了的好品质。”
  小红薯能成为村民的“致富果”,不仅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更离不开品牌化发展的“加速度”。曾经,延长红薯多是零散种植、散户售卖,“藏在深闺人未识”。如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种植户抱团发展,加上政府持续推广宣传,“延长红薯”的名气越来越响,市场需求也逐年提升。
  “今年合作社种了2000多亩红薯,每斤能卖到8元。以前种红薯是‘看天收、靠运气卖’,现在有了品牌,销路不用愁,社员们种红薯的劲头更足了,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越过越红火。”冯毅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据统计,目前,延长县红薯种植面积达1.05万亩,产值可达6720万元。眼下,全县红薯已进入集中采收期,如何让“好红薯”卖出“好价钱”,成为保障农户增收的关键。
  “我们把‘保品质、促增收’放在首位,组织农技人员扎在主产区,手把手教农户采收技巧。”延长县蔬菜中心副主任祁雄介绍,农技人员现场指导农户按照“晴采、轻放、分级”的标准操作——晴天采收能减少红薯水分,避免霉变;轻拿轻能放防止表皮破损,保证品相;按大小、品相分级,能精准对接不同市场需求。同时,农技人员还会推广科学储藏技术,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延长红薯储存期,确保冬季甚至来年春天,市场上的延长红薯依然能保持最佳口感。
  除了把好“品质关”,延长县还积极打通“产销链路”:一边对接电商平台,邀请网络达人走进田间地头,用镜头记录红薯采收、分拣的全过程,让网友直观感受延长红薯的好品质;一边联系线下商超,建立长期供货合作,让延长红薯从田间直接走进城市的货架。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