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红脉薪传 新声续章
——“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风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赖雅芬 见习记者 辛雨
  十月的延安,天高云淡,黄土高原在秋阳下铺展成一幅厚重的画卷。10月15日,在“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风活动中,一群追寻创作源流的文艺工作者抵达这片革命热土,开启了为期四天的采风之旅。他们的足迹穿梭于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现场,在革命旧址中感悟精神薪火,在城乡新貌里聆听奋进足音,力求以深情的笔触与镜头,记录下圣地延安在新时代的脉动。
  追溯红色根脉,在革命旧址里读“精神薪火”
  “我们要从长征的故事中去汲取历史的养分、汲取一些能帮助我们的强大力量。”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讲解员张晓芹说,“所以我们会一直保持学习的态度,把这种去探索、去汲取长征精神的正能量发挥得更好,让长征精神影响到更多的游客。”
  如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不仅通过馆内的文物向游客诉说着长征的历史,更通过像张晓芹这样的讲解员的详细讲解,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体会到革命先辈的艰辛与不易,并汲取着他们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
  馆内陈列的泛黄的手稿、旧军装以及墙上定格的历史画面,无不还原着当年的艰苦与坚守,让参观者深刻感知到来自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
  讲解员苏丽娜说,从革命先烈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克服困难的故事中汲取能量,是许多人选择来延安、来延安革命纪念馆的主要原因,这在无形之中也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承。
  “我觉得讲解员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使命所在。”苏丽娜称。
  薪火新声,从精神传承到时代新篇
  鲁迅艺术学院,这所学校曾创作出了大量革命文艺作品,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文艺人才,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鲁艺精神的价值在于‘救亡图存’,那么在新时代,其价值则更多地体现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坐标。”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李延俊说。
  现在的延大鲁艺学院不仅传承了“艺术为人民”初心,更以课程、实践等新方式,把红色与黄土文化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汲取延安精神力量,以青春脚步接续“扎根人民”的路,让红色艺术基因在新征程上鲜活生长。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从“大生产运动”到“文旅融合”,处处体现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新实践。
  当参观者看到墙上《南泥湾》的歌词牌,在牌前驻足并不自觉跟着哼唱时,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记忆随着熟悉的调子逐渐漫开。
  “那时红军战士连生产工具都没有,他们找老乡们收集破铜烂铁,融化以后自己打造农具去开荒。”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南泥湾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利说,如今的南泥湾,在三五九旅人的艰苦奋斗下,从开始人们口中的“烂泥湾”变成了现在家喻户晓的“陕北的好江南”。
  这片土地从开荒种田到文旅融合,旧岁月的自力更生,正以新的模样在新时代生长。
  四天的采风行程,短暂而充实。当采风团成员告别延安,每个人的行囊里都装满了沉甸甸的收获:有对长征精神的深刻感悟,有对鲁艺初心的重新认识,有对南泥湾新貌的鲜活印象。这些历史的碎片与时代的剪影,共同拼贴出延安精神历久弥新的壮阔图景。
  从革命旧址的星火燎原,到文艺殿堂的弦歌不辍,再到沃野田间的生生不息,那条名为“奋斗”的红脉,始终在这片土地上强劲地搏动。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从苦难走向辉煌,更指引着今天的人们自信地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正是此次延安之行,所寻得的最为生动的答案。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