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导读•
名家纵论乡村文艺 共话乡土叙事新篇
——2025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精彩发言摘登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
  10月10日下午,2025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上,与会文艺名家与来自基层的创作者们济济一堂,围绕“新时代乡村文艺的使命与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与热烈研讨。与会者既从理论高度把脉当前乡村文艺创作的美学趋向与时代脉络,也结合鲜活的一线调研与创作实践,分享接地气的感悟与思考。
  当天的座谈会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现场气氛热烈、妙语连珠,共识在交流中凝聚,方向在探讨中明晰,不仅充分展现了陕西文艺界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自觉担当,也为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文艺路径注入了丰厚的思辨力量。
  方英文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大荔是个好地方,作为关中粮食大县,这里漂亮的乡村随处可见。但是,这样的盛世怎样在历史上留下来,就要靠在座的作家、诗人、美术家、摄影家用自己的作品去表述、去描绘、去记录。就像唐诗一样,永远鲜活、有生命力,已经成为中国人永恒的精神不动产。眼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离开家乡的人都会向往故乡,渴望泥土味和乡情味。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文艺家要用敏感的眼光去发现、去寻找这些闪光点,要给盛世留下丰富产品,给后人提供一份精神营养。
  苗雨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二级巡视员、《陕西文艺界》主编
  大荔历史文化悠久,拥有独特而良好的文学生态。在这里,有一批文艺创作者一直坚持用手中的笔,讲述时代的变迁,记录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不断为这里的人文生态增墨添彩。今天,我们来到枣香飘溢的大荔,共同感受大荔人文历史的厚重和自然风光的旖旎,体察大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绩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丰足,憧憬大荔繁荣富足的图景和文脉相承的未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新时代具有鲜明特色和乡村繁荣发展的一个个鲜活实例。
  任静 青年作家
  30年前,我的处女作就在咱们农报刊发,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勇气,让我在这条道路上一直坚持至今。文学为广大基层作家和读者带去了具象化的“诗和远方”,乡村不仅是我们观察乡村振兴的重要窗口,也是充满生活气息与淳朴人情味的沃土,时代需要这种东西。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既可以送达优质的文化资源信息,也可以获得鲜活的创作素材,进一步推动本土文艺创新、激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增量。此外,要不断深入挖掘县城文化资源,让更多读者看到基层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创作活力。
  周陇刚 宝鸡市凤翔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这次来大荔之前我就在想,“为什么来、来干什么、来了之后带什么走?”我想,第一是脚上要带泥,把血脉中流淌的情感纠葛,在这里的枣园、田园以及父老乡亲辛勤耕耘的身影上寻找,寻找在世纪变迁中新大荔乡村振兴的新诗篇;第二是大荔的乡村巨变,走上富裕后走向了何方?这两天,我翻到咱们1983年的一期农报,头版标题是《同州枣农买“戏箱”》。40多年后,大荔枣农不但买了戏箱,还自建了十几个民俗博物馆。我要亲身感受大荔从冬枣致富,到民俗文化,再到精神追求的新天地;第三是大荔不仅有冬枣,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田园生活,我要用脚丈量、用眼记录、用心感受、用手书写,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在最美的秋天里歌唱。
  冯晓伟 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近年来,中国摄影家协会对乡村题材的作品特别重视,每年都会组织相关比赛和采风活动。从事摄影41年来,我拍摄的照片基本都是以西府百姓为主,每一次深入乡村的拍摄,我都会用平视的视角去观察、去记录,都会用方言和老百姓进行交流,不能有居高临下的感觉,而且所拍摄的作品应该反映本土、反映当下。我一直生活在宝鸡,对这里的乡村充满感情,只有从内心去感知、去触摸老百姓的生活,用手中的相机去记录他们的故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更接地气、更具温度。
  赵刚 陕西省作家协会社联部二级调研员
  第一次来大荔,有种鸟儿回归自然的感觉,和各位文艺名家、文艺创作者们面对面坐在一起,感觉有很多共同语言。其实,以前我是什么类型的文章都写,但是写了一段时间之后,或许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土地的眷恋,又或许是时代脉搏的召唤,我的创作视线最终从机关大院,投向了更为广阔、充满生机的乡野田间。这次来大荔,看见这片热土上的蓬勃景象,我更加确信,乡村文学、乡村文艺是一片无比丰沃的田野,这里蕴藏着最为生动的中国故事,承载着最为深厚的情感记忆,其前景大有可为。
  杨荔佳 大荔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文艺是有生命的,它和时代紧密呼应,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这些年,我经常行走在乡村田园,那里的一屋一瓦、一草一木,总能给人创作的灵感。我深刻感受到,农村生活不断在改变,农业生产不断在改变,农民的日子更是越来越好。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者,我们不光要关注这些变化,还要了解现代农民的生活、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真正走进乡村、走近农民,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有诗意的作品。
  巨石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在书画界有句话很火:“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放在文艺圈里同样适用,那就是“文艺当随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千百年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也孕育了很多灿烂的地域特色文化。当下,科技高速发展,大数据、AI等新技术深度融入各个领域,我们的阅读方式、书写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要突围、要出彩出新,文艺创作者就要关注民族文化的特质,挖掘背后的故事,捕捉生活中的美好,为民族文化复兴书写新篇章。
  张力 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乡村是文艺创作的“根”与“魂”,从《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到当代的乡村题材作品,故土乡愁始终孕育着最鲜活、最动人的创作灵感。这几年,渭南在文艺赋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涌现出《根据地》《洋洋的暑假》《大荔冬枣:从田间到舌尖的“甜蜜”之旅》等一系列文艺精品。接下来,我们将深耕乡村文艺创作,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三农”一线,挖掘田间地头的鲜活故事,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群众文艺作品。同时,围绕黄河文化的磅礴厚重、关中民俗的独特魅力、红色历史的精神传承等核心主线,组织文艺名家驻村入户采风,把秦东大地的人文底蕴、发展变迁转化为有温度、有筋骨的精品力作。
  丁继坤 乡村文艺创作者
  我来自司马迁故乡——韩城。作为一名乡土作家,我和《陕西农村报》打交道已经有40多年了。我觉得,身为农民、生活在农村,就要写好农村的人和事,记录好农村点点滴滴的变化。从这方面来说,乡村文艺要与时俱进,要适应新时代、新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当地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围绕农民所思、所想、所盼,创作出农民喜闻乐见、接地气、沾泥土的文艺作品。此外,还应积极培育青年文艺创作者,让乡村文艺在代代传承中发展、创新,在泥土的芬芳中绽放绚丽光彩。
  范墩子 西安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
  我是小说作者,但是喜欢写乡土散文。写小说面对的是人物,写散文面对的却是自己。小说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把假的写成真的,散文却不行。因而小说里有许多无法抵达的区域,就只能交给散文了。这几年,我在渭北一带到处行走,积累了许多感受,一边走,一边记。在荒野里,风声萧瑟,大地空旷,我躺在长满杂草的斜坡上,晒着太阳,听着鸟鸣,似乎又重新认识了一次人间。写羊的时候,我会将自己想象成站在危崖上的羊;写草木的时候,我会将自己想象成随风涌动的草木……我以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都通人性,这也正是文学书写的意义——文学不仅在塑造人、描写人性,更在塑造万物。当我躺在山坡上听着鸟鸣和羊叫,我仿佛能感受到大地的心跳。大地的心跳,就是我心中的乡土文学。
  赵雯琼 大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大荔所拥有的丰厚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是每一位创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也是我们笔下故事最深厚的底气。我们不仅要深入挖掘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脉、民俗风情与红色记忆,更要用艺术的匠心,让大荔的故事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可以是以丰图义仓为舞台,书写一部承载农耕文明变迁的史诗;可以是以同州梆子为韵脚,编排一曲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舞台华章;更可以是以乡村振兴为画卷,记录这片热土上涌现的新人物、新气象与新面貌。令人振奋的是,大荔的文学土壤正日益肥沃。就在今年8月28日,我们成功举办的首届“镰山文学奖”颁奖典礼,便是一次重要的探索与丰硕的成果展示。它不仅为本土作者搭建了荣耀的舞台,更向我们昭示:在这片人文厚重的土地上,文学的种子正在破土而出,蓬勃生长。我们期盼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平台,让创作者们相互交流、碰撞思想,让更多优秀作品被看见、被传颂。
  田小勇 大荔县作家协会主席
  自从有了黄河,就有了大荔这片热土。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再到宋元明清,数千年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沉淀出无数的故事,这些故事随着时光流转变成了大河的波涛,生生不息。今天,大荔的人文历史依然光芒万丈。这耀眼的光芒,是这块土地上的先辈用生命和赤子般的热爱为后人开创的伟大基业。此刻,在这片丰腴的沃土上,大荔乡村文化的墨韵留香和振兴的美好故事正在新一代开垦者身上发生着。
  王磊 西安市新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作为一名90后,我出生在榆林市府谷县城的农村,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童年的很多快乐都是和乡村有关的,大学开始我从事诗歌创作,写的都是黄土高原上的沟沟壑壑、一草一木,每一篇作品中都承载着我对故乡的记忆和眷恋。有空的时候,我经常会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看看,对于我来说,这种乡土印记是深刻在骨子里的。这么多年,我一直写我的故乡,把村子的发展变迁和百姓的生活故事记录下来,若干年后,无论这个村庄是否存在,这种印记都会一直留存。我想,这可能也正是我创作的本心。
  贺和平 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局长
  我过去主要从事行政工作,后来在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鱼都有很深的感情。现在离开工作岗位了,我觉得有责任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把红碱淖生态保护的历程、红碱淖野生动植物的美、红碱淖的文化神韵挖掘和呈现出来。这个转型难度有些大,但我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今天看大荔有黄河湿地和朝邑国家湿地公园,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将文艺和旅游结合,促进乡村振兴,有很大优势,可以做很多文章。比如组织作家采风、举办摄影大赛等,从而揭示湿地之美、增强景区吸引力,为大荔发展增添更大活力。
  本版图片由记者孙金龙摄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