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4日
从守护秦岭“绿”到唤醒沃土“香”




杨杰
秋日的佛坪县,秦岭峰峦叠翠,椒溪河畔碧波映岸。在这个被誉为“中国熊猫第一县”的秦岭南麓小城,91.19%的森林覆盖率,不仅是生态守护的亮眼答卷,更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密钥”。
近年来,佛坪县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以“不扰生态、不负青山”为底线,走出了一条“护生态、兴产业、富百姓”的生态振兴新路。在这里,山水草木不仅孕育着秦岭深处的“绿色希望”,更托举起助农增收的“富民梦想”。
1 握紧“生态牌” 特色产业扎稳根
秋雨淅沥,薄雾轻笼山间,山林一片静谧。9月18日清晨,在佛坪县岳坝镇大古坪村的一处山茱萸园里,村党支部书记宋建军正沿着小路往园子深处走去。
“还有一个月山茱萸就能采收,等雨停了,得慢慢把林子里的草割了。”宋建军伸手拨开叶子,红绿相间的果子簇拥在枝头,预示着新一季的丰收。
大古坪村山茱萸种植面积2800亩,年产量达80吨,产值120万元。藏在一颗颗红果间的“生态红利”,不断延展着佛坪县山茱萸产业向上发展的新维度。
自古,佛坪就是山茱萸的产区,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其果大、肉厚、味正、色红油润的不俗品质,这是千年传承而来的生态禀赋。
如今,佛坪县山茱萸种植面积10.6万亩,产量占全国六分之一。佛坪县不仅守住了道地药材的品质根脉,更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运营擦亮了“中国山茱萸之乡”的产业名片。
好品质让山茱萸成了炙手可热的药材原料,更串联起生态、产业、富民的“黄金纽带”。
“这几年,我们持续开发出山茱萸白酒、山茱萸杜仲颗粒以及蜜饯、挂面等系列药食同源产品,全县山茱萸产业总产值达1.5亿元。”佛坪县中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杰说,春有花海、秋有红果,绘就了山茱萸三产融合的新图景。
翻开佛坪的“生态账本”,一尾尾冷水鱼在山泉滋养中游弋。
走进佛坪县秦地南农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68个标准化微流水养殖池鳞次栉比,8000平方米的水域中,西伯利亚鲟、史氏鲟、闪光鲟等10个品种的冷水鱼在此生长。
作为陕西省首家出境水生动物养殖场,2021年,该公司12吨鲟鱼首次远销海外。“目前,公司累计出口鲟鱼470余吨,这也是我们佛坪冷水鱼代表陕西走出国门。”公司总经理谭娟说。
佛坪县沿椒溪河、蒲河、金水河布局三大冷水鱼养殖产业基地,14个养殖(繁育)场、33.3公顷养殖水域铺展产业画卷,创建3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个市级现代渔业园区,让生态渔业成为资源转化鲜活样本。
从“红果经济”到“活水财富”,佛坪县选准特色、做优品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轨迹上留下鲜活注脚。
2 拉长“增值链” 秦岭珍品“飞”出大山
离开一线城市,回老家开始创业。建工厂、搞加工、做电商……佛坪姑娘周正亚用坚持让家乡的农特产品“飞”出大山。
9月21日一大早,佛坪县农小甄电商服务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4条生产线正有序运转,几十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一朵朵菌菇经过分选、灭菌,进入配比环节。“我们的菌菇包里共有7种菌菇,工人们按标准配好,经过复秤,就能装袋封口了。”周正亚指着身后的菌菇包说。
公司的直播间同样热闹,货架上的产品琳琅满目,一名主播正在屏幕前热情推介。
“我们在淘宝、拼多多等网络平台都开设了店铺,每天分时段开播,除了销售自营的20多种产品,还有天麻、魔芋等当地的特色好物。”周正亚介绍,公司吸纳周边48名乡村留守妇女进厂务工,还培养了25名电商主播。
好风凭借力。佛坪县多途径延伸产业链,既是唤醒特色资源的关键,也是推动秦岭珍品出山的重要抓手。这一点,在佛坪县国宝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探索中同样得到了印证。
该公司以佛坪土蜂蜜为起始产品,自建示范基地,并与合作社及养蜂大户联合,把控原料与产能,打造“秦岭神蜜”“南山老爹”品牌,产品涉及秦岭蜂蜜、蜂蜜休闲食品等8个品类。
“我们通过对养殖、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全面整合,农产品标准、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与日俱增,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消费者满意。”公司负责人潘峰说。
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化工艺、开发衍生产品……佛坪县建成山茱萸酵素、“汉小黑”猪肉食品、佛坪土蜂蜜等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
此外,佛坪县积极探索“电商+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搭建平台、培育人才、打造品牌,建立佛坪品牌直播中心、银厂沟电商直播网红小镇等,并投资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在全县各镇(街道)、村设立电商服务站点,全面构建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
“我们通过整合全县农产品资源,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让佛坪农产品能够更便捷地走向全国市场。”据佛坪县电商协会会长高丹介绍,上半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620万元,同比增长16.48%。
3 联动农文旅 产业质效起好势
乘坐飞驰的动车,在秋意中循着西成高铁,穿过秦岭层叠的苍翠,便抵达了大熊猫的秘境——佛坪县。漫步小城,处处都透着“熊猫乐园”的灵动气息。
在这片12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静卧其间,栖息着130余只秦岭亚种大熊猫,其分布密度冠绝全国。
依托独特的区位、气候,以及这一核心资源,佛坪县明确“静美佛坪、熊猫家园”生态发展路线,让原本自带“萌趣流量”的大熊猫,成为推动当地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引擎。
众多因熊猫而来的游人,在山野乡间邂逅了意外惊喜。
“9D环幕飞行影院”“大红椅子坐吧”“非遗木工学堂”……在佛坪县袁家庄街道王家湾村,从沉浸式体验到文化传承,从休闲空间到互动场景,“农有奔头、旅有新意”的理念在此落地生花。
“2023年起,我们就在产业和业态创新上下功夫,全力打造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的田园综合体。”王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蒋峰表示,随着游客增多,村民们纷纷投身乡村旅游服务业。11家民宿、8家农家乐,四方来客络绎不绝。近两年,王家湾村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万元。
为推进农文旅产业质效“加速跑”,佛坪县锚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机遇,引导沙窝村、银厂沟村等14个村集体对闲置农房、宅基地进行二次开发。
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坐落于佛坪县长角坝镇沙窝村,大熊猫“党生”“秦韵”“佳佳”“全运”在这里惬意生活。熊猫IP如同一块磁石,不仅将民宿、农特产品、生态体验等资源牢牢聚合,更让沙窝村蜕变为农文旅产业发展的热土。
贝壳山居、花筑、陌上花开等精品民宿如珍珠在山间熠熠生辉;农业观光、农耕体验项目相映成趣。好山好水叠加特色IP,全县300余户群众成为好生态的守护者、受益者。
这些年来,依托独特生态优势,佛坪县以错位发展、绿色崛起之势解码生态振兴“方程式”。佛坪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宇玫表示,接下来,佛坪县将持续深挖生态资源,做强山茱萸、冷水鱼、中蜂、天麻、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与品牌化建设,加快绿色食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秦巴腹地铺展一幅兼具生态质感与民生温度的振兴长卷。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