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特别关注•
农学生说脱口秀 让土地故事“长出翅膀”

 

在学校的试验基地里,邵丹彤查看果树生长情况。(资料图) 
 

9月9日,邵丹彤在开放麦现场表演脱口秀。 
  本报记者 杨杰 文/图  
  “别人约会都是去吃饭、看电影,我们约会就是下地打药、修剪果树。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两个人手牵手一起撒化肥,听起来是不是很抽象?”9月9日,在西安喜欢脱口秀俱乐部的开放麦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生邵丹彤在舞台上调侃起农学生特有的“浪漫”。  
  话音刚落,现场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她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几分认真:“我看网上有人说,找不到工作就去种地,但种地没那么简单。要保证产量,又要提升质量,这么‘全面’的要求,还得我们这些专业‘种地的’来扛。”  
  问起她与脱口秀的故事,邵丹彤告诉记者:“正式接触,得从大学算起。但在台上以‘大鹅’的身份亮相,其实还不到一年。”  
  “为什么要叫大鹅?”  
  “学校的试验基地里就养了一只,平时我们下地,总能看见它扑棱着翅膀,时不时还扯着脖子叫两声。我就感觉和我挺像,做只大鹅,用自己的方式‘扑腾’着。”  
  情绪出口——邵丹彤这样形容最初接触脱口秀的感觉。  
  晦涩的知识,繁杂的实验,一天下来人很疲惫。晚上,她戴着耳机,窝在漆黑的床帘里,听着脱口秀节目沉沉睡去。  
  后来,邵丹彤开始尝试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实验室和田里的事写成段子。“有机会我也想上台试试,不知道观众会不会喜欢,但这也是一种让大家认识农学生,了解农民和土地的新方法。”  
  “你的内容很有意思,真的可以来试试。”去年,她鼓足勇气,在西安喜欢脱口秀俱乐部的一场开放麦上分享自己的农学生活。“当果树、打药、下地这些词语出现在脱口秀的话题里,所有人耳目一新,现场观众反应都很热烈。”俱乐部演员山河向邵丹彤发出了邀请。  
  “别人的脱口秀在讲人生、说工作、聊感情,我是农学生,我就讲农民、说土地,聊聊我的生活。”在邵丹彤的脱口秀里,总能看见试验田里和果树的“爱恨情仇”、实验室里和仪器数据的“极限拉扯”,还有脚踩在土地上的安心和踏实。  
  邵丹彤很忙,不是泡在实验室里,就是一头扎进果园里。  
  每次要去说脱口秀,她都得在下午4时40分之前处理完手头的工作,从学校骑车到杨陵南站,坐半小时高铁,然后再坐40分钟公交才能到达俱乐部。演出完,来不及等谢幕,邵丹彤就匆匆往回赶,回到宿舍已经快夜里12时。  
  从西安回学校时,她总爱坐一趟终点是喀什的末班火车。“车上能遇见很多像父亲一样的劳动者,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慢慢翻就会有惊喜。”邵丹彤将自己的见闻揉进脱口秀里,让那些关于土地的故事“长出翅膀”。  
  邵丹彤说:“我希望我的脱口秀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她想从话筒和土地的连接里获得力量,支撑自己不断往前走。  
  慢慢地,邵丹彤站上了更大的舞台。  
  今年5月,上午还在地里干活,下午就被通知可以参与综艺《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录制。“闪现”到舞台上,她讲起了自己跃入“农门”,和父辈一样与土地深深联结的故事。  
  舞台上,邵丹彤扎着低马尾,穿着印有苹果图案的短袖,还有妈妈给她买的新鞋,手链、头绳上满是苹果元素。圆圆的脸庞和微胖的身形透着几分俏皮,显得格外可爱。  
  在邵丹彤看来,苹果就是她身上最鲜明的标签。  
  邵丹彤出生在甘肃天水的一个小村子,从爷爷那辈就开始种苹果。  
  上大学,妈妈想让她报考师范专业。“我是农民的孩子,一切都来源于土地,好像我也有了使命感。”最终,邵丹彤选择了一所农业院校。  
  读研究生,邵丹彤依旧选了农学,研究起怎么让更多人吃到便宜又好吃的苹果。  
  她在台上介绍自己:“农民的孩子终于考上研究生,开始研究怎么当个农民。”邵丹彤还说起了自己去吉尔吉斯斯坦做农业技术指导,在示范园里教当地人修剪果树的故事。  
  “我,大地之女。”这是邵丹彤在节目里给自己写下的介绍语。  
  于她而言,试验田里树叶刷过脸颊的触感、实验室钟表的滴答声、海外技术指导的经历、绿皮火车上的相遇……这些片段,都能被邵丹彤安放在脱口秀里,变成生活里的另一阵“风”,既能吹散疲惫和阴霾,也能让宽厚的土地熠熠生辉。  
  “小时候想好好种地,读书走出去看看世界;现在走出去读书,也看了看世界,就想帮农民更轻松种地。”这是邵丹彤节目表演的结尾,她用这些话,说出内心最深处的坚持。  
  “农学生不语,只有一味地共鸣。”在邵丹彤脱口秀表演视频的讨论区里,一位江苏网友写下这样的评价。  
  她的脱口秀里不乏专业知识的巧妙融入:“现在一回家,堪称‘粉丝见面会’,村里叔叔伯伯都来进行‘学术探讨’。”果树水没少浇,肥没少上,就是不结果。邵丹彤说,水肥条件太好,果树光顾着“长个”不挂果,得让它缓缓……  
  尽管形式轻松,但邵丹彤的段子背后不乏对农业问题的思考。  
  她觉得,很多人没有深刻体会到农业的重要性,不了解农学生每天都在研究什么。希望通过这种轻松的形式,让大家了解农业,甚至爱上农业。  
  “农业是基础,农民是土地的守护者。可能我的段子并不好笑,但只要开始说,就会有人看到,就会有人也说。”邵丹彤一直相信:开了口,就有光透进来。  
  “我想用这种方法改变大家对农业的刻板印象。现在的农业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有众多科技与知识做支撑的产业。通过大家接受并且喜欢的方式传播这一理念,我乐在其中。”邵丹彤说。  
  记者手记  
  在舞台上让泥土“发光”  
  脱口秀是什么?  
  不是遥不可及的舞台艺术,更不是博人一笑的段子合辑,而是以真诚剖析生活肌理,让每一种情感都有最质朴、最动人的表达。  
  有人说,“村里的娃考上大学,那就是飞出去的金凤凰。”但在邵丹彤眼里,在土地上“扑腾”,把学到的知识用进地里,让更多农民享轻松、得实惠,这才更实在。而脱口秀,恰好成了这份“实在”被看见的窗口。  
  脚下踩着泥土,手里握着话筒,邵丹彤笑着讲出她对土地、对生活的双份热忱,又让更多人了解——农学生的世界里,既有枝丫抽条、果实生长的声音,也有那些藏在耕耘里,值得被看见的坚守。  
  这份尝试更让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人拿起话筒,以这样有温度的形式,讲述更多关于泥土的故事。  
  当越来越多声音出现,就会有更多人读懂农业的价值与意义,更能让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收获更多热爱与助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