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22日
从肩挑背扛到冷链直达
本报记者 赖雅芬
9月8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山头,宁强县巴山镇关口坝村的菜农们就已经在蔬菜基地里忙活开了。晨雾笼罩着连绵的青山,一排排白色大棚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掀开塑料薄膜,扑面而来的是蔬果特有的清香,翠绿的辣椒、紫亮的茄子、红艳的圣女果挂满枝头,村民们弯着腰,双手在枝叶间灵活地采摘。
“这批辣椒中午前要发车,赶晚上就能到四川广元。”村民王安学一边麻利地往筐里装辣椒,一边感慨道,“以前卖菜,天不亮就得起床,肩挑背扛走几十里山路到镇上。现在好了,冷链车直接开到村口,当天就能到四川。”
关口坝村地处秦巴山区,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这里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得天独厚。从昔日的肩挑背扛到如今的冷链直达,这里的高山蔬菜不仅走出了秦岭,还成了四川多地超市的“抢手货”。
在村口的装车点,一筐筐刚采摘的蔬菜正被小心地搬上冷链车。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段祥海仔细查看每筐蔬菜的品质:“咱这儿的菜能走出深山,全靠这高山上的好气候。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种出来的菜口感特别好。”
放眼整个巴山镇,高山蔬菜产业可不只有关口坝村这一处。站在半山腰放眼望去,层层梯田从山顶延伸到山脚,勾勒出一幅立体的农业画卷。该镇因地制宜,打造出“山顶——山腰——山脚”的立体产业带,目前全镇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亩,建成49座标准化大棚。
“以前各家单打独斗,规模小,卖不上价。”段祥海指着整齐的大棚说,现在通过土地流转,引进龙头企业,统一规划种植,效益明显提高了。在他的祥海家庭农场里,300多亩土地按照季节轮作,冬天种草莓、大蒜、莴笋,夏天种辣椒、茄子、甘蓝,一年到头都有产出。
在村里的蔬菜基地务工几年,王安学已经从“门外汉”变成一名“老手”。“在这儿干活,不光挣工资,还能学技术,一举两得。”他擦了擦汗说,“农闲时再出去打个零工,加起来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元。”
巴山镇的高山蔬菜不仅种得好,还卖得俏。该镇精心打造“巴山菜园”品牌,把高山蔬菜卖到了四川广元、南充等地的农贸市场和超市。去年辣椒总产量达81吨、茄子21吨,其他瓜果蔬菜30多吨。“接下来我们准备发展特色大蒜苔种植,已经和厂家对接好了。”段祥海信心满满地说。
更让村民高兴的是,镇上还发展起了农旅融合。去年举办的“羌风汉韵·田园宁强”文化艺术节吸引来上万人,周边的民宿都住满了。游客们不仅能体验采摘乐趣,还能欣赏羌绣、羌编等传统手艺,品尝用高山蔬菜做的农家菜。
夕阳西下,又一辆满载蔬菜的冷链车缓缓驶出山口。大伙三三两两地往回走,讨论着明天的活计。在这云雾缭绕的深山里,一片片“云巅菜园”正孕育着致富希望,让祖祖辈辈守护的青山绿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9月8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山头,宁强县巴山镇关口坝村的菜农们就已经在蔬菜基地里忙活开了。晨雾笼罩着连绵的青山,一排排白色大棚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掀开塑料薄膜,扑面而来的是蔬果特有的清香,翠绿的辣椒、紫亮的茄子、红艳的圣女果挂满枝头,村民们弯着腰,双手在枝叶间灵活地采摘。
“这批辣椒中午前要发车,赶晚上就能到四川广元。”村民王安学一边麻利地往筐里装辣椒,一边感慨道,“以前卖菜,天不亮就得起床,肩挑背扛走几十里山路到镇上。现在好了,冷链车直接开到村口,当天就能到四川。”
关口坝村地处秦巴山区,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这里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得天独厚。从昔日的肩挑背扛到如今的冷链直达,这里的高山蔬菜不仅走出了秦岭,还成了四川多地超市的“抢手货”。
在村口的装车点,一筐筐刚采摘的蔬菜正被小心地搬上冷链车。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段祥海仔细查看每筐蔬菜的品质:“咱这儿的菜能走出深山,全靠这高山上的好气候。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种出来的菜口感特别好。”
放眼整个巴山镇,高山蔬菜产业可不只有关口坝村这一处。站在半山腰放眼望去,层层梯田从山顶延伸到山脚,勾勒出一幅立体的农业画卷。该镇因地制宜,打造出“山顶——山腰——山脚”的立体产业带,目前全镇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亩,建成49座标准化大棚。
“以前各家单打独斗,规模小,卖不上价。”段祥海指着整齐的大棚说,现在通过土地流转,引进龙头企业,统一规划种植,效益明显提高了。在他的祥海家庭农场里,300多亩土地按照季节轮作,冬天种草莓、大蒜、莴笋,夏天种辣椒、茄子、甘蓝,一年到头都有产出。
在村里的蔬菜基地务工几年,王安学已经从“门外汉”变成一名“老手”。“在这儿干活,不光挣工资,还能学技术,一举两得。”他擦了擦汗说,“农闲时再出去打个零工,加起来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元。”
巴山镇的高山蔬菜不仅种得好,还卖得俏。该镇精心打造“巴山菜园”品牌,把高山蔬菜卖到了四川广元、南充等地的农贸市场和超市。去年辣椒总产量达81吨、茄子21吨,其他瓜果蔬菜30多吨。“接下来我们准备发展特色大蒜苔种植,已经和厂家对接好了。”段祥海信心满满地说。
更让村民高兴的是,镇上还发展起了农旅融合。去年举办的“羌风汉韵·田园宁强”文化艺术节吸引来上万人,周边的民宿都住满了。游客们不仅能体验采摘乐趣,还能欣赏羌绣、羌编等传统手艺,品尝用高山蔬菜做的农家菜。
夕阳西下,又一辆满载蔬菜的冷链车缓缓驶出山口。大伙三三两两地往回走,讨论着明天的活计。在这云雾缭绕的深山里,一片片“云巅菜园”正孕育着致富希望,让祖祖辈辈守护的青山绿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