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剧组在抱龙村农家院里拍戏。
本报记者 邵林喜 方腾 文/图
“快!道具组把这个灯往窗边挪挪,演员就位,全场安静。”9月5日,在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抱龙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剧组正在拍摄微短剧。
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田间地头的果树生机勃勃,依山而建的民宿别具一格……依偎在秦岭脚下的抱龙村,风光秀丽,尽显山水之美、田园之趣。近几年,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抱龙村成为乡村游的热门打卡地。如今,这个藏在山水间的诗意村落又乘微短剧“东风”,焕发出新的生机。
“去年经一个本村村民介绍,有剧组来我们村拍了几场戏,随后来看场地的剧组越来越多。我们意识到这是助力村子发展的好机遇,便开始重视这项工作,积极联络剧组进村,与村民沟通协调,帮助剧组顺利完成拍摄。”抱龙村党支部委员王健介绍,如今平均每天有3个剧组在村里取景,村民眼中习以为常的风景,成了剧组求之不得的“香饽饽”。
抱龙村这股发展热潮背后,藏着“一人牵线,满村焕新”的故事。村民张欣从事影视行业十余年,去年回乡探亲时萌生了一个想法:村里风景这么好,能不能让剧组来取景?后来,张欣带着剧组进村选景,成功完成拍摄。
正是张欣的“牵线搭桥”,让抱龙村与微短剧产业产生交集。闲置农房、特色民宿成了充满乡土韵味的拍摄影棚,村民收入增加;田间地头变天然取景框,村庄人气越来越旺;村民当起群众演员,在家门口实现“演员梦”……抱龙村越来越热闹,也更有活力。
郭卫在抱龙村经营一家民宿,古朴典雅的风格吸引不少年代戏剧组取景。“这儿都是老房子翻修的,没想到现在有剧组来拍戏,价值更大了。”郭卫笑着说。
“我当了3次群众演员,农民、保镖都演过。第一次演时还有点紧张,慢慢进入状态后,感觉还挺有意思的。表演结束,剧组就发工钱,轻松挣了钱。”村民肖旭回忆当群众演员时的经历,仍难掩激动。
除了场地租金、群演收入,微短剧拍摄还带动村里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发展。
抱龙村未来的发展图景正徐徐铺展。“今后,我们将继续创新,深入挖掘村内资源,吸引更多剧组来拍摄。同时,开展专业培训,让村民扛起锄头能种地、放下锄头能演戏,实现多渠道增收。”王健说。
剧组的忙碌、农家乐的喧闹、村民分享群演趣事的欢笑,共同交织成抱龙村的“烟火交响曲”。以自然禀赋打底,借短剧热潮赋能,如今的抱龙村,正以山水为笔、短剧为墨,走出一条自然之美与文化活力共生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