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互联网大会上演文化遗产“数字新生”
    9月16日,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项目展现场,观展者参与VR体验活动。

    9月16日,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项目展现场,碑林石刻以数字科技形式呈现,吸引观展者驻足。

  本报记者 杨杰 方腾 文/图
  戴上VR头盔,大汉王朝的恢宏盛世在眼前徐徐铺展;手机轻触卡片,专属四库角色带你游阁阅书;抬眼望向数字大屏,商周铜人形器栩栩如生……
  9月16日,走进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项目展,各类典籍瑰宝、文物珍品、古建遗存、非遗精粹皆以数字化创新方式生动展现。
  本次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项目展聚焦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精心设置古籍类、文物类、古建遗址类、非遗类四大板块,以创新性强、互动性高的方式,全面展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经典项目。
  在汉中藤编编织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和虚拟创新展位前,54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正在展示藤编工艺。一根根藤条在他手指间翻飞,缠绕、穿插、弯折……几分钟后,一朵藤编蝴蝶花跃然手上。面前的桌子上,精美的藤扇、藤椅、水壶等藤编工艺品琳琅满目。
  为让汉中藤编得到更好保护与传承,陕西理工大学实施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创新项目。“我们先为汉中藤编建成数字化档案,为后续传承和研究提供基础,借助VR、AR等数字化技术,对其编织技艺进行创新展示,同时开发互动式虚拟体验项目,进一步提升汉中藤编文化影响力。”参与该项目的陕西理工大学学生王梦瑜介绍。
  “汉中藤编带动了群众就业,丰富了地方产业,而且在长久的积淀中散发出更大的魅力。”陈良顺说,现在有了数字化技术的加持,这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一定会在传承、创新中更加出彩。
  泛黄古籍在字节间重生,千年智慧被装入云端。古籍展区内,浙江图书馆和蚂蚁志愿者联合打造的数字时代的文化守护行动“书阁一体”项目吸引了众多目光。
  一张张色彩鲜明的书签上,印着各类古书中人物的IP形象。打开支付宝,书签和手机轻轻触碰,古书中的场景真实再现,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让人身临其境。用户跟着人物游览景点,阅读书籍,现场体验者直呼趣味十足。
  这场展览上,文化遗产的厚重历史与数字技术的崭新未来彼此碰撞交融,生动诠释了先进科技在保护与传承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关键作用。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