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让“高效办成一件事”更高效
  ■ 黄敏
  近日,随着国办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这场始于基层、深耕于民生的改革实践,正式从试点探索迈向制度化、常态化新阶段。以往办事“跑断腿、磨破嘴”的场景成为历史,“一网通办”“数据跑路”等新体验融入日常。
  教育入学“一件事”、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开办餐饮店“一件事”……政务服务小事项,关系着改革惠民大文章。“高效办成一件事”着力点就是把“能办”变“好办”,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域协同”,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治理变革,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传统治理模式中存在的梗阻,让政务服务焕发全新活力。
  改革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上。以往,办理一项复杂业务,群众往往需要在不同部门之间来回奔波,提交大量重复材料,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今,通过流程再造,各地将关联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套餐,群众和企业可“一窗通办”,也可以在线上传相关证照,实现“零跑腿”,充分享受“指尖上的便利”。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数据共享的突破。过去,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数据不通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政务服务难以形成合力。“高效办成一件事”要求各部门围绕同一目标,主动跨前一步,加强沟通协作。以企业开办为例,市场监管、税务、公安等部门通过数据共享,就能同步办理企业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等多项业务。当政务数据如血液般在部门间顺畅流动,传统政务服务的“物理整合”便催生出“化学反应”,真正实现“一次提交、多端共享、协同办理”。
  改革的红利,还体现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方面。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时间就是效率。“高效办成一件事”既精简了办事环节,也能够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生产经营和创新发展中。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种“解决一个诉求、破解一类问题”的治理思维,正推动营商环境从“成本洼地”向“效能高地”跃升。
  将试点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让“高效办成一件事”更高效,是一项长远而系统的工程,其核心不在于声势大小,而在于是否精准回应群众和企业需求;不在于政策文本厚薄,而在于能否真正破解痛点堵点。只有以“群众视角”审视政务服务,以“问题导向”推动流程再造,以“数字思维”打破数据壁垒,真正把“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造成便民利企的“金字招牌”,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