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秦大地,沃野千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陕西农业正以高标准农田为基底,以组织化经营为纽带,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谱写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今日起,本报推出《看陕西农业“新”在哪》系列报道,从农田升级、合作共赢、科技赋能三个维度,立体呈现陕西农业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质变,充分展现新时代陕西农业的硬实力与软智慧。
陕西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资料图)
8月19日,李富平根据土壤墒情及时启动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
高标准农田让李富平的小麦实现大丰收,今年亩产轻松突破500公斤。(资料图)
今年夏收,在李富平的麦田里,联合收割机来回驰骋。(资料图)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种地不挣钱?”10年前,蒲城县孙镇甘北村的种粮大户李富平常常被这个问题困扰。
那时,他守着十几亩零散地块靠天吃饭,辛苦一年,收成总是不尽如人意。干旱时,庄稼蔫头耷脑;涝灾时,田里一片汪洋。可如今,他的家庭农场成了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样板田”,亩产提升,收入大增。
同样的土地,为何如今能“生金”?李富平的经历,或许能给出答案。
靠着老法子,产量上不去
8月19日,孙镇甘北村,1000多亩玉米集中连片,绿油油的长势喜人。李富平穿梭在一米多宽的玉米行间,不时蹲下身查看墒情。
“和往年的等行种植不同,今年咱用的是宽窄行玉米增密度技术,宽行1.2米,窄行0.6米。”李富平说,这种新技术通风好、病害少,阳光能均匀地照到玉米根上,单产至少提高20%。
46岁的李富平是个“老把式”,20多岁就跟着父辈侍弄土地。几十年来,他一门心思在土里刨食,苦没少下,力也没少出。
2001年,李富平从父亲手里接过家里的十几亩地时,满心期待能靠种粮致富。可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
他家的地分布在村子周围,大大小小五六块,有的地块窄得连拖拉机都转不开弯。灌溉更是难题,靠近水渠的地块还能勉强浇上水,远处的只能“望天收”。有一年夏天连续干旱,李富平眼睁睁看着玉米苗一天天蔫下去,却毫无办法。
“那时候种地真是‘三靠’,靠天、靠人力、靠运气。”李富平苦笑道,零散的地块不仅增加了耕种成本,还限制了机械化作业。播种、施肥、收割,样样都得靠人工,效率极低。
最让他头疼的是土壤退化。由于长期粗放种植,地块肥力下降,玉米亩产始终徘徊在1000斤左右,刨去种子、化肥、人工成本,几乎赚不到钱。
“难道种地真的没有出路?”李富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就在这时,李富平听说隔壁县搞了个高标准农田试点,土地整合后产量翻了一番。他专门跑过去看,发现人家的田块整齐划一,灌溉渠修得笔直,大型机械在地里来回穿梭,效率高得惊人。
“要是咱的地也能这样该多好!”李富平心里暗暗羡慕。
小田变大田,管理更轻省
2020年,李富平流转了200亩地,成立盛禾家庭农场。冬季种小麦、夏季种玉米,一年两茬轮换着,他不舍得让一块地闲着。可不管怎么精心伺候,亩产总是上不去。
转机出现在2022年。孙镇被列入渭南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李富平流转的地块正好在规划范围内。
政策一出台,村里却炸开了锅。有人担心:“田埂推平了,地界没了,以后咋算账?”还有老人舍不得自家祖辈耕种的“风水田”,坚决不同意调整。李富平起初也有顾虑,但看到政府提供的详细规划图后,他决定干一场。
“当时就想,再差还能比现在差?”李富平头一个签了字。
改造过程比想象中顺利。推土机轰隆隆开进田间,零散的田块被整合成平整的大田,田埂、沟壑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笔直的机耕道和现代化的灌溉渠。
土壤改良同步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技术让贫瘠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目前,渭南市累计在永久基本农田内建成高标准农田307.47万亩。这些地块通过土地整理、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措施,平均增产20%。
这几年,李富平明显感觉到种地越来越轻省。改造后的地块集中连片,平展展得一眼望不到头。大型机械进了地,能一口气从南头开到北头,一个弯都不用拐。
趁着这股劲儿,李富平又流转了800多亩地,种上了玉米、小麦新品种,开始了全新的“种地征程”。
去年,李富平的家庭农场被列入渭南市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地里铺设了管道,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技术。
“以前浇水得扛着铁锹,挨个地块放水,浇一遍得三四天。现在只用在机房启动阀门,喷灌设备自动运行,半天就能搞定。”新的灌溉方式让李富平很是惊喜。
方法变一变,黄土能生金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李富平的种地方式彻底变了。
大型拖拉机、无人机播种、智能监测设备……这些过去只在电视上见过的“高科技”,如今成了他的日常工具。
产量更是翻天覆地。以往亩产600公斤的玉米,这两年轻松突破900公斤;小麦亩产也从35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更关键的是,成本大幅下降——机械化种植减少了人工支出,精准施肥降低了化肥用量,节水灌溉能省下不少水。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让零散的“巴掌田”变成现代化的“聚宝盆”,更让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黄土生金”。
“现在种地,不再是苦力活,而是技术活。只要你对地好,地肯定也亏不了你。”李富平笑着说,他的家庭农场年收入从之前的十几万元增长到现在的几十万元,还带动了周边十几户农户就业。
如今,李富平有了新目标——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园,让更多人见识到科技种田的潜力。在他看来,高科技不仅改变了土地的产出,更改变了农民的未来。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李富平的经历印证了一个道理: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生产方式变了,效益就能天差地别。
这几年,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技应用,陕西耕地质量显著提升,亩产效益稳步增长,农民收益逐年提高。眼下,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3000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
太阳慢慢落山了,李富平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这片绿毯出了神。10年前那个为浇不上水发愁的庄稼汉,如今用上了智能灌溉系统,真正成为新时代的新农人。
微风吹过,玉米叶沙沙作响,又是一个丰收年。而这片黄土地的故事,正被重新书写。李富平弯腰抓起一把泥土,松散的土粒从指缝间滑落。这捧黄土里,藏着的不再是苦涩的汗水,而是金灿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