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让这条增收路越走越‘甜’”
    8月21日,吴启明正在整理蜂箱。

  通讯员 党环 本报记者 靳天龙 文/图
  8月21日,在柞水县小岭镇岭丰村中华蜂养殖基地内,吴启明轻手轻脚地打开蜂箱,山花的清香混着蜂蜜的甜味在山间弥漫。这位与蜂为伴10多年的蜂农笑着感叹:“现在这50多箱蜂,每天稳稳能收50多公斤蜜。咱这山上的花真是一年比一年多,蜜的产量、质量都上去了。养蜂这‘甜蜜事业’,路越走越宽了。”
  小岭梁上,海拔1200米的岭丰村中华蜂养殖基地静卧于林海之中。这里70%的土地为森林覆盖,槐花、红豆杉、板栗、连翘等20多种优质蜜源植物随季节轮番登场,红豆杉的深绿与连翘的明黄交织成天然蜜库。目前,基地已建成标准化蜂场,1000箱中华蜂在此安家酿蜜,“嗡嗡”振翅声汇成山间独特的产业交响。
  近年来,岭丰村党支部以“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为纲,在山水间谋篇布局。村里创新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分散的蜂农力量拧成一股绳,让小蜜蜂真正成为拉动“大产业”的振兴引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岭丰村深谙此道,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持续投入生态环境修复,11.8万亩退耕还林的成果被精心守护。村里还开创了“林下养蜂+蜜源植物种植”的立体模式:既让蜂群在天然林荫下安居,又科学补植多样蜜源植物。这一模式织就了生态与产业的良性循环网——优质蜜源保障了蜂蜜的醇香品质,而蜂群穿梭授粉又反哺山林,使绿色发展的根须扎得更深更牢。
  “退耕还林不仅绿了山头,更富了百姓口袋。”村党支部书记刘清罡指着满目苍翠说,“我们鼓励乡亲们发展以养蜂为主的林业经济,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增收致富的靠山。”
  如今岭丰村的蜕变肉眼可见: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创收,村容村貌焕发新颜。村庄的“甜蜜事业”并未止步于蜂蜜本身。刘清罡说:“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在品牌建设上深耕,探索‘蜂+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游客能体验割蜜之乐,品尝山野珍馐,让岭丰的‘甜蜜’从舌尖蔓延至心间,让这条增收路越走越‘甜’。”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