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0日
“有陈大夫在,心安”

本报记者 邵林喜 文/图
在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西樊村,乡村医生陈斌利三十二载如一日,用仁心仁术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1993年,从卫校毕业的陈斌利返乡行医,成了西樊村的一名村医。从那天起,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村民有需要,他的身影总会及时出现。入户慢性病巡诊、宣传卫生健康政策、治病救人、完善健康档案……他把全村人的健康牢牢放在心上。
8月18日下午3时,陈斌利正整理药箱,准备入户巡诊。走出卫生室不远,陈斌利脚步轻快地拐进郝海刚家的院门。
“大妈,最近啥都好着么?”他从药箱里拿出血压计,动作麻利地为郝海刚的母亲量血压。老人笑着应道:“好着哩,多亏你常来看着。”量完血压,他又仔细叮嘱:“药得按时吃,有啥不舒服随时给我打电话。”说完,便背着药箱匆匆赶往下一户——这是他这些年,重复了无数次的日常。
结束下午的巡诊,陈斌利回到村卫生室。他坐在桌前,拿出蓝色档案夹,开始记录当天的巡诊情况。办公柜里,一摞厚厚的蓝色档案夹格外醒目,里面是全村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密码——高血压患者每次随访的血压值、用药调整记录、饮食建议,都被他记在纸上,更刻在心里。
服务全村3243人,糖尿病患者99人,慢性病、高血压患者275人;哪家有高血压病人,哪家孩子对青霉素过敏,哪家老人需要定期测血糖……这些数字和细节,陈斌利记得很清。“守着村子,守着乡亲们,心里踏实。”他说,这份“守”,是对村民信任的回应,更是对健康的承诺。
为积极发扬中医文化,让乡亲们享受更实惠的治疗,2013年,陈斌利赴陕西省中医医院进修,将针灸、艾灸等中医技术带回村。2023年,在长安区卫生健康局的支持下,西樊村卫生室挂牌“全区首批中医阁”。通过针灸、中医熏洗、穴位贴敷、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
“陈大夫了不起,我被这老腰病折磨了多少年,经他治疗了几次,现在好多了!”正在做冷激光理疗的村民徐斯桂在一旁忍不住夸赞。在西樊村,像徐斯桂这样受益于中医技术的村民还有很多,陈斌利用“一根银针、一把草药”,已为千余人次解除病痛,年均开展中医治疗超300例。“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这些技术花钱少、效果好,最适合咱农村。”他语气坚定。
陈斌利默默的坚守,得到了村民们的敬重和认可。8月11日,陈斌利被授予“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
如今,陈斌利从“小陈”变成了“陈大夫”,西樊村的路修宽了,房子盖新了,但他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的身影,从未改变。有人问:“基层这么苦,咋能守一辈子?”他答得朴实:“就为乡亲们那句‘有陈大夫在,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