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15日
一面锦旗背后的“银发关怀”
本报记者 王东宇 实习生 程嘉仪
骄阳下,一面绣着“尽职尽责 热心服务”的锦旗,在秦农银行东大支行营业厅显得格外醒目。7月28日,84岁邢女士的儿子将这面承载着全家谢意的锦旗,郑重交到工作人员手中时,那句“母亲这几年少受了多少罪,我们都记在心里”,道出了一段延续多年的温情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被养老金支取难题困扰的老人。邢女士的老伴儿长期卧病在床,每月的退休金需她跨行支取。年事已高的她,对自助设备束手无策;跨行取款的额度限制,更让她不得不在照顾老伴儿的间隙,一次次往返银行。“儿女在外,我又弄不懂,有时候取一次钱要跑三四趟,累得直喘气。”邢女士曾不止一次对着工作人员念叨。
这份不易,被东大支行的员工看在眼里。没有制度之外的通融,却有规则之内的温度——支行主动为邢女士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无论业务多繁忙,总会有人停下手中的活,帮她核对信息、操作流程,确保每次都能高效完成取款。从填写单据到核对金额,那些年轻人习以为常的步骤,在这里被拆解成耐心的指引;那些老人担心出错的环节,总有一双温暖的手及时托住。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邢女士常挂在嘴边的话。当返乡探亲的儿子得知,母亲多年来在银行始终被这般悉心照料,感动之余,便有了送锦旗这一幕。
而这面锦旗,是东大支行服务老年群体的一个缩影。在营业厅里,这样的温暖时刻每天都在上演:看到步履蹒跚的老人,总有工作人员主动上前搀扶;遇到眼神迷茫的长辈,总会有人俯身为其解读条款;优先办理的窗口前,“老年人专座”等待需要的人。那些简化的操作步骤、放慢的沟通语速、拉长的陪伴时间,看似微小,却像细密的针脚,缝补着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的“服务焦虑”。
“秦农相伴,幸福无限”,这不仅是印在宣传册上的理念,更是融入日常的行动。在东大支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把每位客户的难事当自家事的执着;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只有日复一日的“多问一句、多帮一把”。
当金融服务褪去冰冷的数字外衣,便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这面锦旗,是对一份职业坚守的褒奖,更是对金融服务本源的注解——所谓专业,从来不只是精准的操作,更是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尊重与关怀。在秦农银行的网点里,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金融服务的“陕西暖流”。
骄阳下,一面绣着“尽职尽责 热心服务”的锦旗,在秦农银行东大支行营业厅显得格外醒目。7月28日,84岁邢女士的儿子将这面承载着全家谢意的锦旗,郑重交到工作人员手中时,那句“母亲这几年少受了多少罪,我们都记在心里”,道出了一段延续多年的温情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被养老金支取难题困扰的老人。邢女士的老伴儿长期卧病在床,每月的退休金需她跨行支取。年事已高的她,对自助设备束手无策;跨行取款的额度限制,更让她不得不在照顾老伴儿的间隙,一次次往返银行。“儿女在外,我又弄不懂,有时候取一次钱要跑三四趟,累得直喘气。”邢女士曾不止一次对着工作人员念叨。
这份不易,被东大支行的员工看在眼里。没有制度之外的通融,却有规则之内的温度——支行主动为邢女士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无论业务多繁忙,总会有人停下手中的活,帮她核对信息、操作流程,确保每次都能高效完成取款。从填写单据到核对金额,那些年轻人习以为常的步骤,在这里被拆解成耐心的指引;那些老人担心出错的环节,总有一双温暖的手及时托住。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邢女士常挂在嘴边的话。当返乡探亲的儿子得知,母亲多年来在银行始终被这般悉心照料,感动之余,便有了送锦旗这一幕。
而这面锦旗,是东大支行服务老年群体的一个缩影。在营业厅里,这样的温暖时刻每天都在上演:看到步履蹒跚的老人,总有工作人员主动上前搀扶;遇到眼神迷茫的长辈,总会有人俯身为其解读条款;优先办理的窗口前,“老年人专座”等待需要的人。那些简化的操作步骤、放慢的沟通语速、拉长的陪伴时间,看似微小,却像细密的针脚,缝补着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的“服务焦虑”。
“秦农相伴,幸福无限”,这不仅是印在宣传册上的理念,更是融入日常的行动。在东大支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把每位客户的难事当自家事的执着;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只有日复一日的“多问一句、多帮一把”。
当金融服务褪去冰冷的数字外衣,便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这面锦旗,是对一份职业坚守的褒奖,更是对金融服务本源的注解——所谓专业,从来不只是精准的操作,更是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尊重与关怀。在秦农银行的网点里,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金融服务的“陕西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