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30日
“会算账”的智能浇灌
本报记者 曹丹妮
7月22日,在靖边县张家畔街道阳光村马铃薯种植基地,技术员王建军掏出手机,轻点几下屏幕,3500亩马铃薯就喝上了定制的营养水。这套智能灌溉系统通过36眼机井、6座装配式蓄水池和地埋管网,将水肥精准送达20个轮灌区,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过去浇水要十几人忙活好几天,现在一个人用手机就能搞定。”王建军边说边展示手机上的智能灌溉APP。APP界面上清晰显示着土壤墒情、水肥配比、灌溉时长等实时数据。榆林鑫禾亿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鹏强介绍,这套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田间传感器实时监测作物的生长环境,自动调节水肥配比。“电脑科学配比,手机远程操控,每一滴水肥都精准利用,作物长势明显更好了。”罗鹏强说。
在小河镇红石湾村的玉米地里,一条条黑色滴灌带蜿蜒田间,将水分和养分精准输送到每一株玉米根部。村民张爱琴笑着说:“去年我家20亩玉米因干旱欠收,今年用上新系统后,长势喜人。现在在家用手机就能操作,太方便了!”
红石湾村党支部书记李海生算了一笔账:去年因缺水,村里仅能保障500亩玉米灌溉,亩产仅400公斤;今年1550亩全部采用智能灌溉,配合玉米密植技术,每亩种植6800株,预计亩产可达1500公斤,实现“吨粮田”目标。新系统3~4小时就能完成80亩地的灌溉,省时省力。
靖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永平介绍,近年来,靖边县严格践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重点打造了5000亩智能水肥一体化与集雨补灌技术示范区,累计推广高效旱作节水农业37.36万亩。
示范区综合运用智能水肥一体化和“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马铃薯种植可实现节水46%、节肥20%、增产10%,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王建军说:“现在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我们正在探索建立更完善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努力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
7月22日,在靖边县张家畔街道阳光村马铃薯种植基地,技术员王建军掏出手机,轻点几下屏幕,3500亩马铃薯就喝上了定制的营养水。这套智能灌溉系统通过36眼机井、6座装配式蓄水池和地埋管网,将水肥精准送达20个轮灌区,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过去浇水要十几人忙活好几天,现在一个人用手机就能搞定。”王建军边说边展示手机上的智能灌溉APP。APP界面上清晰显示着土壤墒情、水肥配比、灌溉时长等实时数据。榆林鑫禾亿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鹏强介绍,这套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田间传感器实时监测作物的生长环境,自动调节水肥配比。“电脑科学配比,手机远程操控,每一滴水肥都精准利用,作物长势明显更好了。”罗鹏强说。
在小河镇红石湾村的玉米地里,一条条黑色滴灌带蜿蜒田间,将水分和养分精准输送到每一株玉米根部。村民张爱琴笑着说:“去年我家20亩玉米因干旱欠收,今年用上新系统后,长势喜人。现在在家用手机就能操作,太方便了!”
红石湾村党支部书记李海生算了一笔账:去年因缺水,村里仅能保障500亩玉米灌溉,亩产仅400公斤;今年1550亩全部采用智能灌溉,配合玉米密植技术,每亩种植6800株,预计亩产可达1500公斤,实现“吨粮田”目标。新系统3~4小时就能完成80亩地的灌溉,省时省力。
靖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永平介绍,近年来,靖边县严格践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重点打造了5000亩智能水肥一体化与集雨补灌技术示范区,累计推广高效旱作节水农业37.36万亩。
示范区综合运用智能水肥一体化和“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马铃薯种植可实现节水46%、节肥20%、增产10%,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王建军说:“现在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我们正在探索建立更完善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努力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